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一则寓言,关于狗狗的复仇

 
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的《白色上帝》获得了当年的“一种关注奖”,然而反响并不是一边倒式的好评。差评主要为“太做作太煽情动物复仇太好莱坞式了”,以及“这种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的事太假了”。
 
煽情有一点,好莱坞没有,至于那些认为《猩球崛起》不假而《白色上帝》假到不可能发生的人,只能说你们在文明的襁褓中睡得太久了。
 

《白色上帝》剧照
 
十三岁的小女孩莉莉因为母亲和继父去开会三个月而被连人带狗一起托管给父亲,她的杂种大狗不仅不见容于父亲,并且影片中第一处奇怪的地方出现了——原来布达佩斯的非纯种狗必须缴税,否则不能饲养。
 
接下来,她带狗去学校的交响乐队训练,因狗狗冲出来撒欢而被指挥勒令离开。父亲在接它们回去的路上强行扔掉了这只名叫“海根”的大狗,从此莉莉和海根踏上殊途。
 
人的线索已经很残酷,比起周围人的冷漠,一人寻狗不得的绝望经历有“心”的人大约都可以感同身受。海根的遭遇更为不堪。去屠夫铺差点被砍死,被小白狗救了之后来到群狗聚落又遭遇抓狗队,逃过一劫却被流浪汉卖掉,几经转手被训练成凶恶斗狗,最终沦落到救助中心和小白狗遥遥相望。
 
这部电影很难一口气看完,也绝对不是好莱坞式的鸡汤鸡血片。当周围善大于恶而善终于战胜恶,这是鸡汤鸡血。《白色上帝》的氛围却是恶意和冷漠充斥的布达佩斯,不可思议的除了“杂种狗要缴税”之外,导演穆德卢佐并没有解释人类角色们的恶意和狭隘从何而来,而是故意将之设定为一种灰色常态。
 
在这样的暗黑混沌中,好莱坞的光也无法照亮。如此,群狗们冲出收容所,在狗王海根的带领下一一复仇扫平城市的举动就不是好莱坞式的,而是一个物种生命尊严的迸发。这里没有上帝(God),也没有狗(Dog),有的只有原始的物种之间的较量,没有高等和低等之分。
 
穆德卢佐应该是想重新洗牌,通过这样一场在文明社会极难发生的人狗之战让人类回到远古时期和动物们拼生存却互相尊重的时代。
 
他的脑海中会不会也有一幅远古壁画中人类和野兽们并肩出现在洞穴中的画面。画中尽管彼此为敌,但是由壁画中动物们被悉心描绘而威风凛凛的姿态可知,拿起炭笔画它们的人类对它们有爱也有敬意。
 

片中的狗狗大都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
 
影片中,狗值得尊敬并不因为它们严密如军队的战略和复仇的血勇,也并不是结尾莉莉和狗群们相逢,僵持不下时她取出小号吹响曾经无数次以此安抚海根的《匈牙利狂想曲2号》,狗群屈服伏地,莉莉和其父亦伏地共享短暂平静的时刻。它们值得被尊敬是因为它们为生存奋斗的努力,光是这一点就够了。
 
从群狗踏上复仇之路开始,God和Dog的角色开始错置。你可以认为这部影片充满隐喻,亦可以以自己想解读的方式解读。比如“杂种狗”和犹太人之间可能的关系,或者扩大到一切被压迫的群体。这样的解读固然没问题,但是《白色上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压迫者反抗的故事。
 
导演应该是想首先用这种震撼的方式令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残忍——为何训练他者服从,为何决定他者的生死,为何以他者的流血取乐。如果你因为对狗群的一点点敬意而开始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影片的两条线索,人的一段几乎全是灰色,除了酷酷的小女孩莉莉一如众多影片中的“宫崎骏式”女孩一样是良知和勇气的最后代表,成为灰色布达佩斯的一抹亮色。狗群横扫城市的镜头亦剪辑得无比壮阔,一时以狗的视角冲破重围,一时又像一只悲悯的眼睛在俯视众狗和这座地狱般的城市。
 
两条线索交替剪辑进行的最后结果是相逢。穆德卢佐给出的结局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仁慈的结果了。狗群和人一齐伏地,镜头升高,记录下最后的和解。他没有用上帝之手创造奇迹,也没有以魔鬼之心拍出可想而知的惨烈结局。狗群的最后伏地是否太过遵循人类认可的人性准则?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有答案。
 

 
为什么《白色上帝》是一部好电影?说教的事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247只狗和一个小女孩一起对抗人类世界的旅途太震撼,逼得人把预知结局的悲剧艰难地看完,这才是一部好电影的魅力,好像从地狱走了一遭。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