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9日)傍晚,也就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纽约向彭博社记者作出某种暗示(参加今天微信号“博闻财经”的头条)后不到一天,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定向降准”。
新华社的通稿是这样写的:
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自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自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此外,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央行决定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照此计算,央行此次行动将释放出1.2万亿到1.5万亿的基础货币,按照4.3倍的货币乘数,M2增量将达到6万亿左右。
众所周知,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非常难看,GDP增速触碰到了7%的底线,对外出口等多项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与此同时,到3月底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只有11.6%,低于今年12%的增长目标,为此次降准提供了空间。
事实上,由于人民币 外汇占款的发行方式已经在2014年基本终结,所以通过降准等方式释放此前历年冻结的超发货币,就成为必然。我多次在文章中预言,未来一两年里,每个季度都需要降准一次,每次0.5个百分点。
但没有想到,此次央行一出手就非同凡响,是正常降准力度的2倍。这在历史上比较少见,最近一次发生在2008年11月,当时是全球金融风暴剧烈爆发的时候。随后,在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出现了接近30%的超高速增长,由此带来了楼市的暴涨。
那么问题来了!在美元加息之年,为了应对全球性通缩,为了保增长,接下来央行会不会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走向适度宽松?我觉得很难通过降准、降息的次数来做判断,而要观察M2的增速。只要不超过13%,就很难说货币政策变得宽松了。
但不管怎么说,央行毕竟“一次干了两次的活”,显示出强烈的政策导向。而周四、周五证监会对股市“打屁股”也就获得了合理的解释:这其实是为大幅度降准做准备,害怕股市的“疯牛行情”升级。但由于“新加坡新华富时指数”在周五傍晚的暴跌,证监会担心周一出现股灾,所以周六临时出面澄清。至于这次降准,我也怀疑本来是准备下周末宣布的,被迫提前到了周日,以稳定下周的股市。
此次降准,将对以下股票带来利好:
1、银行、保险、券商股。对于银行来说,存款都是从储户那里借来的,目前利息越来越高。被央行冻结为存款保证金的钱,利率比较低。如果多释放出来一些,当然可以用来放贷,产生效益。而保险、证券类股票,也因为货币政策走向宽松,获得间接红利。
2、房地产股。资金量供应量大了,资金的价格自然就便宜,对于房地产这种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负担就轻了。当然,降准会带来M2增速加快,通胀率上升,这会增加购房者的紧迫感,对楼市也构成利好。
3、大宗商品。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是由资金供应量决定的,降准对这类股票构成利好。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宗商品价格跟国际市场高度联动,在美元加息的大背景下,此次利好只能带来短期效应。
4、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住宅。由于这些城市仍然有明显人口增量,所以存在大量刚需,降准、降息都会刺激中心城市的住宅价格。至于人口流失型城市的楼市,则很难享受到降准、降息的红利。
整体而言,原来预料中的股市周一大跌,看来很难实现。但股市的调整不可避免,毕竟最近连续上涨了这么多,而且证监会又实实在在收紧了融资,放宽了融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