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中旬,Target传出败走加拿大的消息:133家分店,关了;21亿元,黄了;17600名雇员,要面临失业了。Why?
从Fortune Magazine的分析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加拿大的Target未能成功复制美国的Target购物体验。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挥手告别Target了。但其实Target并非唯一一个在国际扩张中遭遇滑铁卢的零售企业,还有很多“难兄难弟”同样是乘兴而来、铩羽而归。
1. Target—加拿大
两年前,美国零售巨头Target高调入驻加拿大,红艳艳的牌子迅速占领各大城市。但它自己也没有想到,加拿大的消费者并不太买账——抱怨定价不合理,抱怨货架太空等等。接着又出现了巨大亏损。于是,1月15日,Target宣布将133家加拿大分店悉数关闭。
2.沃尔玛—德国
1988年,沃尔玛进军德国,开了88家分店。2006年,该公司关门,损失达$10亿。关于失败原因,无外乎竞争激烈、消费者对本地零售品牌高度忠诚和文化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顾客反映里面的店员活泼得过了头,有轻浮之嫌。
3.沃尔玛—韩国
沃尔玛进军韩国之路同样不是一帆风顺。1988年,沃尔玛在韩国开了16家商店,2006年又将它们全部卖掉。这与其在德国的时间节点是一样一样的。Graziadio Business Review称,沃尔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忽视了美国和韩国市场之间的差异,如货架高度及生鲜产品的经营等。
4.家乐福—泰国
家乐福是法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之一,但是同样在进军亚洲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泰国就是其“兵败之地”。2010年11月,家乐福位于泰国的31家分店全部关闭。
5.家乐福—马来西亚
由于效益不佳,2012年,家乐福将位于马来西亚的全部商店转售于零售商Aeon Group。从此之后,这些商店物是人非,家乐福成了一段回忆。
6. 家乐福—俄罗斯
家乐福在俄罗斯也有一段惨败的经历,两个商店仅仅开了4个月就关张大吉。
7. 家乐福—美国
有时都怀疑家乐福是否真的曾来过美国?虽然如今已找不到它的踪迹,但其实它曾经来过。只是在开了两家店之后,它发现在美国市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1994年将这两个店关闭了。
8. Best Buy—中国
最近,美国电子零售商Best Buy证明了一点:想进军中国市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店铺再大再干净整洁也于事无补,中国的消费者仍旧直奔那些要小得多的商店,主要是因为那儿的价格更便宜。其结果就是在2011年,该公司关闭了其在中国大陆的Best Buy品牌店。不过,Best Buy在2006年以控股的方式实现了对江苏五星电器的收购,所以也算没从中国市场走远。
9. Tesco—美国
Tesco是一家英国商场和零售连锁企业,多年来已涉足诸多市场,但是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该公司曾经打着“新鲜便利”的口号进军美国,但是奈何时机不佳——恰逢2007年经济衰退期,据BBC报道,其商店几乎颗粒无收。2013年,Tesco实在撑不下去了,随即宣布退出美国,如此一来一走的代价就是12亿元的损失。
10.星巴克—澳大利亚
曾几何时,星巴克所向披靡,但是等到整个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星巴克也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很多商店处于亏损状态,只得关闭。2008年,他们关掉了澳大利亚的多数星巴克店,到2014年,仅剩的店铺也被卖掉。如果你还能在澳大利亚街头看到星巴克的招牌,那只是新店主想更吸引客人罢了。
11.星巴克—以色列
2001年,星巴克在以色列开了多家咖啡店,但是由于不敌激烈竞争,2003年,以色列境内的星巴克分店全部关闭。
12. Marks & Spencer—加拿大
1973年,英国零售商Marks&Spencer在加拿大开了首个分店。在发展鼎盛时期,其在加拿大的店铺一度接近50家,但是仍未能摆脱被加拿大顾客“抛弃”的命运。该公司不断亏损,最终于1999年将加拿大分店全部关闭。
13. Sears—加拿大
去年十月,美国零售商Sears抛售其在Sears Canada持有的大部分股份。该连锁在加拿大开了196家商店,但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下,其在加拿大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闭店裁员的新闻时不时会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