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加国华人生活:已经远去的温哥华楼市梦

证券时报文章:几年的牛市下来,地产经纪们说起话来都充满了经济学家的智慧,分析起房价走势头头是道,比如大温哥华地区土地减少、地价一直上涨;温哥华所在的BC省失业率创30年新低、对房价形成支撑;比如投资移民不断增多、BC省已经成了“Bring Cash”的代名词,资金充足、房价岂能不涨;再加上2010年的冬季奥运会效应,加上加拿大是这一轮资源牛市里的宠儿,就算是有所谓的经济周期,这一轮的高点也应该在2010年以后……一面倒的说辞,让小林的日子越发难过了,一直住在市区的他不得已“扎根边疆”,在郊外的素里买了个别墅———45万加币,还是疯狂加价才从另外两个人的手里抢到的。坐在还散发着油漆味道的房间里,小林仿佛进入了长跑冲线以后的虚脱状态,利率涨跌、股市涨跌、房价涨跌,且都随它去吧,也许过了很多年以后,他还是会想起这个阳光灿烂,但却充满无力感觉的午后。


  温哥华的夏天热情奔放,炙烈的阳光从清晨5点一直灿烂到黄昏的9点以后。开着簇新的本田跑车,小林在树影斑驳的林荫道上缓缓穿行。收音机里的新闻告诉他,股市开始跌了,利息又要加了,房价还在上涨,很多人买房的梦想更遥远了。


  一切都让人心烦意乱。颓然地切断主持人的唠叨,小林真希望自己这会儿是行驶在时光隧道里,可以在转瞬间就回到从前。而所谓的从前,其实也不必太远———在小林的脑海里,那应该是2001年。


  2001年是一段奇妙的时光,当时的小林新婚燕尔,带着娇妻和刚刚从国内牛市里斩获的银子,空降温哥华。随后一年的时间里,坐着地产经纪笨重的福特,小林夫妇开始在温哥华寻觅自己的小巢。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5年前的温哥华楼市好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绽放着浑然天成的光芒。苦口婆心的经纪告诉他,经过1997年香港人集体撤离的噩梦之后,2001年温哥华的房价已经跌到几年来的低点,平均房价只有25.5万加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153万元),只要不是在黄金地段的DOWN TOWN,大温哥华地区的普通别墅30万加币就可以拿下,10年新两居室的公寓,基本都只要12-13万。


  看过了百十套房子,疲惫不堪的经纪小心翼翼地动员小林出手:“虽然不敢说是最低位, 可也差不多应该见底了吧,真的没有让你动心的?”眼巴巴的经纪站在国际视野上为小林分析,比如利率只有2%左右,比如温哥华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比如当地的房价远远低于纽约、瑞士等等,总之他得出的结论是,楼市估值偏低,可以买入长线持有。


  可惜那时的小林没有慧眼,只会对频频紧逼的经纪躲躲闪闪。他刚刚见识了日本的地产危局,惊魂未定之间,觉得房价便宜理所当然,半推半就之下,小林买下了一幢接近30万的独立别墅,转年赚了一点小钱就赶紧抛出,暗地里兴奋了好几天。


  谁想到,几乎是从他抛出的那一刻开始,温哥华楼市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上涨。5年连拉五根大阳线。当年客户不多、服务殷勤的经纪眼见着发达了起来,小林看着他的车子从福特换成了宝马,又从宝马变成了奔驰。以前一听说客户想买房马上随叫随到的经纪,现在发现小林心目中的房价还在30万以下,就连电话也懒得给他打一个了。


  而那些曾经被小林放弃的房子,在消失了的时间里也忽然散发出诱惑的味道,仿佛是一个曾经亲密的女人,男人在分手之后忽然回忆起她所有的好来,可那个充满了仇恨的女子,对他却只有“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绝决———当初小林30多万卖掉的房子,现在已经标价60万。几年间加币升值30%,房价涨幅接近100%,有人说小林的遭遇相当于吃 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房子问题成了小林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一触就痛。年初,一直想等到房价跌了再买的他,也终于熬不住了打算二次购房,不过就好像是炒股没有踩准节奏,踏空之后面对已经几个涨停的股票,你道是追还是不追。虽然利率已经升到4.25%,平均房价已经涨到60万加币(这几年加币不断升值,目前约合人民币420万元),但是市场依然在狂热地升温,“房价当然会涨,怎么可能不涨呢”,好像身边认识的人都明白了,房子首先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投资的。小林的经纪现在一见他就催:“赶快买啊,买了立刻赚钱。”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