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加拿大人到食品银行“存”面包

加拿大食品银行仓库。

加拿大的银行体系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并没有遭遇致命冲击,但有一个特殊“银行”却屡屡告急,这就是“食品银行”。“食品银行”并不是投资食品的金融机构,而是一种遍布加拿大全国的福利机构,他们从各个渠道搜集食物,存入“食品银行仓库”,然后免费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

超市里设有食品银行角

走进加拿大的超市,人们都会在入口处看见一辆辆装满食物的手推车,上面的食物标价很低,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打折货,这是超市提供的“储蓄品”,市民可以按标价认购,然后这个被“购买”的食品就会送进“食品银行超市”,标价和市场价差额是超市的捐助;有些超市则专门设有“食品银行之角”,市民可以直接去买了食物送过去。

“食品银行”最初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拿大的一些大城市,如多伦多、温哥华等,据说最初是受美国慈善团体的影响自发成立的。每逢复活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前,“食品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社区中心、教堂、图书馆、消防站、公寓楼前举办大型活动“吸收储备”;此外,“食品银行”的义工们还会在每天晚上面包房、杂货铺打烊前搜集当天销售剩余的食品。食品厂的捐助以及其他商家的捐钱、捐物也是食品银行的重要来源,其中的捐款会由义工们用来代购食物。

“食品银行地图”经常可见

需要食品银行帮助的受助人需到“银行”登记,填写个人和家庭的住址、收入状况、支出状况等材料,建立“账户”,然后领取“定量”。建立“账户”后再次支取只需出示个人身份证件,但每隔半年或一年,“银行”会要求重新详细登记。

除了领取食物,食品银行还提供餐饮。一些食品银行规定周三为食品发放日,在这一天会提供热食,地点则在教堂、福利机构等合适的场所,到了感恩节等重大节日,还会提供特别的节日大餐。

大温哥华的资料显示,食品银行的受助者1/3为18岁以下青少年,40%是低收入家庭或弱势群体。多伦多“食品银行”的资料则表明,53%的受助者是本地人,47%是移民,但中国等亚洲国家移民很少“光顾”,他们认为领取免费救济食品像乞丐,是件丢脸的事。加拿大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困难时接受社会援助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在将来宽裕后,还可以捐助社会帮助别人。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些“银行”怎么找?在加拿大很多地方如教堂、社区中心、福利机构甚至图书馆都能看到“食品银行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各发放点的地址、联系方式和开放时间。

白领也来食品银行领救济

加拿大的“食品银行”管理严格,食物来源充沛,影响超过了发源地美国,据说欧洲13个国家和日本的“食品银行”,都是模仿加拿大设立的。那么,这样的一个机构为什么会“告急”呢?

原来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失业者出现。食品银行出现了不少前来领取救济的失业白领。与此同时,近来各超市的主副食品价格都有明显上涨,这些都成为食品银行告急的原因。好在加拿大人乐善好施的传统深入人心,每逢呼吁,都会掀起一股踊跃的“储蓄”热潮,许多人还特意抱着自家做的整盆食品,到“银行”的热餐供应点“加菜”,不少本身手头拮据的市民则主动跑去帮厨,为“食品银行”添砖加瓦。(陶短房)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