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四年级女生克莱奥每月都有一项重要的“理财”工作要做: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分为三份,一份存银行,一份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另一份捐给慈善机构。
母亲谢莉女士对新华社记者说,每月给克莱奥的零花钱数量是一定的,但三份怎么分完全由克莱奥自己决定。除了捐给慈善机构的那份不能为零以外,另外两份的比例她可以灵活掌握。一分钱不存也可以,但如果克莱奥想买球拍之类的“大件”用品就不能再向父母开口要钱了。 谢莉说,她和丈夫是一年前要求女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她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她的理财观念、责任心和爱心。 谢莉夫妇让女儿自己管理零花钱,反映了加拿大父母和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在合理规则约束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快乐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加拿大的教育崇尚寓教于乐,不说教,重体验。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尊重孩子的天性,老师将知识一点点“渗透”而不是“强灌”给学生,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以语言学习为例,老师从不单独给学生讲抽象、枯燥的语法,而是通过听故事、唱歌谣、排短剧和读小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渐培养他们“说”和“读”的兴趣与能力,在“说”与“读”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对于一个故事的结局,老师往往引而不发,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分析。在排练短剧时,老师轻易不会分派“角色”,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争取,但必须要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课余不布置抄写单词,而是带学生们去校图书馆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带回家读,次日再把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通过这样一两年的锻炼,初到加拿大的移民小孩也都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加拿大英语。
加拿大的小学生感受不到任何硬性的压力。在三年级之前因为班级规模普遍较小,老师有精力对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少有正式的考试,也不会按成绩排名次。每学期一次的“成绩报告”也是保密的,均由班主任封在信封里由学生转给家长。确有必要的话,班主任会约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加拿大老师认为,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接受能力有快有慢,“闻道有先后”,不可刺伤任何人学习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加拿大的小学不是“象牙塔”,没有高高的围墙,而是与周围社区融为一体。这也是加拿大又一重要教育理念的反映。常听当地一些老师讲,学生最终都会成长为“社会人”,他们当然不能脱离社会,要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加拿大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既让学生们从实践中检验了课堂所学,也使他们有机会直接触摸社会生活。 快乐与自由只是加拿大少儿教育的一面,而这一点是建立在遵守规则与纪律的基础之上的。 加拿大的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规则和纪律教育,包括行为举止要礼貌,着装讲话要得体,走路乘车注意安全,以及学会倾听,学会排队,学会合作等等。每个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细致的规则和纪律要求。比如,因故旷课、迟到早退需向校长室及时报备;遵守课堂纪律,不许喧哗吵闹;通过走廊时要靠右依次行走,不能妨碍他人;不许欺凌弱小;电子玩具、手机、MP3等不许带到教室,须放到自己的更衣柜内,否则会被没收;一到校园,所有电子设备都要关闭,耳机要摘下等等。有违者轻则口头警告,再则去“反省室”思过,严重的则会被开除。 为了使规则和纪律落到实处,加拿大各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性格和心理的培育。学年内的每个月都围绕自律、讲礼貌、诚实、易于合作、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乐观向上、爱护环境、乐于助人等主题安排相关活动,通过形象化的方法和手段把规则要求具体化,使学生们易于接受。 加拿大整体教育水平较高,教育资源分配较为均衡和公平。在国家实行全民医保、社会收入再分配较为合理的条件下,学生高中毕业升学压力不大,而且还可以选择上大学,也可以选择参加职业技术学校短训后直接就业。所有这一切都为加拿大孩子拥有较为宽阔的自由成长空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