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华人移民大量涌入令纽约布鲁克林发生巨大改变(图)


《纽约时报》网站15日发表文章,讲述了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对布鲁克林区人口组成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华人居民在布鲁克林的生活现状。报道描述了在班森贺区、U大道、羊头湾等社区中新华人社区的形成和兴旺。

以下为全文翻译:

刚到下午5点,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幼童从楼梯上奔跑下来,而他们来自中国的祖父母们则上气不接下气地跟着身后。

之后不久,这些中国孩子们的父母也到了,他们大多数是邮局人员、警察、餐厅老板以及金融分析师。在接到刚完成中文、西班牙文及数学课的孩子们以及祖父母后,一家老小便驾驶休旅车离去。

这是布鲁克林IP Kids学校最常见的一幕。IP Kids是三年前布鲁克林的班森贺(Bensonhurst)和格拉夫森德(Gravesend)交界处开始运行的“蒙特梭利学校” (Montessori school)(被广泛称为蒙氏教育法),这里也是布鲁克林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截止目前,中国移民已经是纽约市第二大的外国出生移民群体,仅次于多米尼加移民,而中国移民的涌入也正在改变纽约市各个传统社区的组成,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布鲁克林区。

当布鲁克林八大道作为该区首个中国城正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班森贺区的86街上,你可以看见中国超市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张,这里已成为了布鲁克林的第二个中国城。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选择搬入一些原本是欧洲移民居住的地区:例如贝瑞吉(Bay Ridge),康尼岛,地区公园(Borough Park), 达客高地(Dyker Heights), 克里申(Gravesend)以及海军公园(Marine Park)。

“这几乎就像滚雪球”。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移民和亚裔美国人研究教授邝治中(Peter Kwong)表示,“一旦你一开始确定了一个方向,就会沿着地铁线路一直顺延。” 邝治中说。

位于布鲁克林的班森贺拥有纽约最多的中国出生居民,共有中国出生人口31,658人居住在此。据邝治中介绍说,主要是来自福建的移民大量涌入日落公园,成为新兴的“工人阶级”。而居住在布鲁克林东南部的中国移民则大多来自中国较为富裕的南部,例如广东或者香港。

出生于1982年的布鲁克林市议会议员崔马克表示,班森贺拥有源远流长的移民史。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前苏联移民至此。

崔马克说,大多数移民来此都是基于追求更大的空间、可负担的住房、更安全也更好的教育,但他也指出,不少中国移民搬到此地,却是为了远离中国同胞。

一位77岁的华裔老人表示,出于对孩子和他们的教育考虑,自己希望(居住地)中国人能少一点,这样孩子们才能融入这个社会。

从班森贺到康尼岛,当地街景正在悄悄地变化,密集的商业街纷纷给餐馆、幼儿园、课外辅导班、超市、老年中心、奶茶店让位。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自2000到2013年间,纽约市外国出生的华人人口飙升35%,从原本的26.2万增至35.5万。同期布鲁克林的外国出生华人人口更是狂飙49%,从原本的8.6万增至12.8万。

53岁的曾思阐(Sam Tsang)认为自己是”U大道市长”(mayor of Avenue U),他从少年时代便从中国来到布鲁克林哈姆克雷斯特(Homecrest)地区,在此居住了几十年。目前,他经营进口缅甸大米的生意,而他的妻子为议员康德全(Chaim M. Deutsch)工作,所代表的地区包括羊头湾。

曾思阐与一名32岁的新开张中国面包的老板,以及一名中餐馆主厨亲热地打招呼,如同老朋友一样。这两人都是从曼哈顿华埠搬来布鲁克林的,原因也很相似——压力小、竞争不激烈、租金较低。

这名59岁的大厨蒂姆·程(Tim Cheng,音译)在开张10年的中餐馆东江粤菜馆(1818 Seafood)工作,他补充道:“还有新鲜的空气!”

曾思阐说,不过这里人流量较少,包括游客,生意也不那么火爆。他说:“我们在1988年搬来这里时,我所住的街区只有两到三户中国家庭,主要人口是犹太人和意大利人。”

而现在,他说,这里有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使这个安静的社区更具价值。“这里,你看不到KTV夜总会”,他指的是在班森贺年轻人喜欢的卡拉OK歌厅。

布鲁克林华人协会的创始人麦保罗(Paul Mak)称,新崛起的华裔社区里不太可能有太多餐馆和商店,因为住在这里的家庭更倾向于省钱,“以便让后代受益”。他说:“目前,很多华裔家庭一周只出去喝一次早茶。”

麦保罗说,纽约的移民模式一直由房地产所带动。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中国广东移民来到曼哈顿华埠,导致住房需求激增。尽管当时月租金仅为每月200美元,但移民需要给中介付最高达5000美金的费用以保证公寓不被他人租走。

当华埠日渐饱和,更多已在美国扎根的移民顺着N号地铁来到了日落公园,这里由于布鲁克林海滨的工作机会减少,导致许多公寓空置。小企业开始沿着八大道开设,在中国文化中,八是一个象征着财富的吉利数字,而华人家庭也开始搬向八大道周围。

麦保罗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社区对于独栋住房的需求飙升,一套独栋住房的售价为35万美元。许多卖家将房子卖掉获得收益后,沿着N和D号地铁线搬向布鲁克林东南部。

海军公园社区的房产经纪人雷蒙德·陈(Raymond Chan,音译)20年前搬来羊头湾,花15万美元买下了那里的一栋房子。如今,他帮助原本住在日落公园和班森贺的家人也搬到那里,为了能住上更大的房子。他说,现在羊头湾和海军公园的单个家庭住房价格从50万到100多万不等。

尽管班森贺的主要商业街已经开始被华人商家占领,克里申区(Gravesend)、Homecrest和羊头湾区的商家仍呈现着多样性,但是越来越多亚裔商家的入驻也显而易见。

在克里申区的U大道上,1970年从意大利来美的维多和贝阿特丽丝夫妇于1980年开了自己的面包店。如今,维多把面包卖给街区另一头的越南餐馆,被用来做越南三明治。

“这个街坊变化太大了。我们一直住在这,从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是,”维多的女儿西尔维娅纳说。她今年36岁,在店里做服务员。“从犹太人到爱尔兰人再到意大利人,然后就变成了俄罗斯人,又接着中国人,墨西哥人。不过不管怎么变,那些走了的人也还会回来。他们没把U大道忘了。”

布鲁克林华人协会会长钟承楚(Steve Chung)说,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在班森贺区Bay Parkway一段不长的路段上最为明显。一家超市已经扩张成四家规模齐全的市场,每一家的门脸都是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

挂着“隆重开业”广告牌的家家乐超市里空间开阔,人头涌动。一名员工正用一把大刀非常戏剧化地切菜。他一点也不担心竞争的问题。“这几年人们要的货更多”他说。

几条街开外是205公校,学生们在放学时涌出校园。他们不是去上布鲁克林华人协会办的免费课后班,就是去街对面的三个不同的家教中心,获得作业上的辅导。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班森贺和克里申区的人口组成变化如此巨大,以致在去年夏天,唐凤巧当选纽约州众议院第47选区党代表,成为布鲁克林民主党的首位华裔民选官员。

只要还有地方立足,华裔民众就不断往南扩张。李和昌(Ho Cheung Li,音译)八年前在康尼岛的美人鱼大道上开了一家J&R药店,自己就住在店面楼上。李先生说,在飓风珊迪过后,原本居住在美人鱼大道和海神大道上的住户从受损了的小房子搬走,而华人家庭搬了进来。

皇后学院应用社科研究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3年间,康尼岛上的华人移民人数猛增了87%。

“中国人还会更多,”李先生站在他药店里的一个佛龛下面推测。不过他说,应该不至于在康尼岛上也发展出一个华埠,至少不是最近。

现在,美人鱼大道上只有一家中餐外卖,不和谐地起名为“远东”。李先生说,人们通常会坐地铁去班森贺买日常用品。

不过,他在回到康尼岛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夏天的时候你能闻到街上的味道——闻起来像鱼,”他说,“我喜欢海洋。”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