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即将举行的卑诗省选,华裔候选人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其实更令人感奋的是,出现了几位华裔年轻人面孔,其中一位甚至在所有卑诗省候选人中,是年龄最小的。他们不但为卑诗政坛的选举带来一股锐气,同时也给华社吹进一股清新之风,带来新面貌。
老话讲“初生牛犊不怕虎”,又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年华裔年轻候选人的成拨出现,不管代表哪个政党参选,亦不用过于计较输赢,这种站出来向所在选区的资深政客勇敢挑战,大胆宣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代表所在政党向社会发言,就是好样的,老夫只能代表若干已然半截入土的朋友,先在此谢啦!
今年这几位华裔年轻候选人,无不是高学历资质,包括在读博士生,而且都是“国际人”,在海外也有过历练,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有着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积累,都能流利地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更为难得的是,他们都有为社会服务的公德心,都有比较具体的社区改造企划,也都有比较系统的政治纲领。这说明他们的参选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比较成熟的身心准备,不以一时成败论事,而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观瞻。
最令人称道的是,在今年这些华裔年轻候选人中,有大陆第一代移民,这应该令人激赏。土生土长的华人就不说了,已经积习而成了民主问政的惯性;来自港台或东南亚等地的华人,也见到过或者亲历过一些民选经验,对政治参选应不会感到陌生,甚至深谙此道。而来自大陆的华人,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或者对民选规则二愣八怔,不知所云;或者对政治深恶痛绝,耻与为伍。然而我们如今移民到了加国,还没打算“叶落归根”的话,或还没打算“用脚再投一次票”,就要当回事儿地考虑议政机构有自己的声音。总不能再过多少年后,提起大陆华人加国参政,仍靠“王白进”一个名字说古,就像中国石油行业的“王进喜”一样,成为唯一的一面旗帜。人家开了个好头,要一呼百应才对。在这个意义上,也该为那位大陆青年候选人喊好。
现在大陆社团越来越多了,这“会”那“会”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基本都属于圈内混个脸熟,和娘家人“套磁”。一个地方同乡会,也要在马路上挂出中文名称的巨幅招牌,不就是种老乡间的联谊嘛,真用不着如此招摇,这并不意味着就融入主流社会了。应多出一些参选者,在参政议政上下功夫。如果实在没有参选条件也就罢了,那是一回事儿;而有参选条件却不利于和珍惜,甚至连关心和投票都不为,就是另一回事儿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要知道数量和质量有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华裔候选人的增加,特别是华裔年轻候选人的增加,无形中就增加了胜选的希望。
我们衷心希望这些华裔年轻候选人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变一些以往对华社的老旧印象。我们承认,华裔先贤们为加国华社做出了不朽的卓越贡献,正是他们百年来为加拿大做付出的巨大努力,才使得加国华人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承认,老侨们的“三把刀”(菜刀、剃发刀和裁缝刀)积习已久,惯性使然,成为华人的传统职业。这是历史原因和种种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乃是一种客观现实。即使后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加国华人走出了唐人街,学界、高科技、律师行和医院等都出现了华人的身影,但毋庸讳言,最最关键的三级政府决策圈内,华人还属于凤毛麟角,属于“稀有资源”。
我们整个华社,应该成为这些年轻的华裔候选人的坚强后盾,抛开所有的政治成见,而不管他们是哪个党派的代表,给他们的参选站脚助威。要知道他们的优势在于年轻,有时他们的劣势也在于年轻,因为他们还涉世不深,人脉关系不光,资历还嫌单薄。尤其在讲究论资排辈论功行赏的某些华人社团,这些小字辈似乎无缘置喙。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给予加持,给予喝彩。谨望中文的报章给他们一点篇幅,中文的电视给他们一点镜头,中文的广播给他们一点声音,而不要因为其年少,让他们感到舞台空间的窘促和狭小。他们代表了华社的未来,是真正的“八九点钟太阳”。希望能在不远的将来,在他们之中能有熠熠生辉的政治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