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摘:维多利亚日长周末前的星期五,天空有些阴霾,平常忙忙碌碌的IT办公室里已经“人去楼空”,同事们不是提前休假,就是在家里上班,乘机过一个“超长周末”。对于我来说,今天却很特别,这是我在IT行业的最后一天,下个星期就到销售部门的一个小组去报到了。最近几个星期都在忙于交接手头的工作,今天终于可以安静下来作最后的整理。很多IT的书籍和资料,过往的内部文件,都让我大摞大摞地扔到回收箱和碎纸机里去,那一瞬间有些许快意,轻松,仿佛卸去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也有点茫然。快意是因为我是学版画的,入行纯属偶然和无奈,从call centre的技术支持到数据仓库项目里写程序,手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我的兴趣和长项,磕磕碰碰地熬到今天,总算是善始善终,给自己一个交待。茫然是因为我毕竟做了八年,IT这行不管怎么说也算流行的专业,而新工作也并非我喜欢的类型。在兴趣和饭碗之间,我又得做出一次折衷。
记得以前小时候写作文,都是以“我的第一次”为切入点,引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很少写“我的最后一次”,来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我过去的八年里,在加拿大经历了IT业从起飞到巅峰再到不景气和重新调整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是起伏跌宕,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对自己的未来不无启迪。我的中国朋友们,十个里面有八个都在吃着或准备吃这碗饭。如今,身为“圈外人”的我,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人在IT,身不由己”,许多IT人最关心的就是更新自己的技术,唯恐自己一不留神就落了伍,所以总是主动地不断升级自己的各种认证的版本,学习新的语言和工具,好像永远都没有终点。因为技术发展本来就永无止境,许多IT朋友感叹这碗青春饭并不好吃。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客户需求不断在改变,通讯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低级的编码和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可以在任何一个费用低廉的国家完成,企业的全球化更加速了IT的资源重分配。把八年前加拿大招聘的IT职位和现在的职位相比,不难看出几点趋势:
一、初级的入门职位(entry level)越来越少,中级和高级的职位多了,因而对语言,经验的要求相应增加。看看高级职位下面列出的技术经验要求长达十几二十行,让人觉得只有神仙才能100%合乎条件。
二、绝大部分IT职位都增加了对软技能(soft skills)的要求。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经验,对某个商业运作系统的深入了解,都从nice-to-have(最好具备)上升为must-have(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合同的职位(contract)减少,全职(permanent)的职位增加,许多曾经靠派出大量按小时计算的IT contractor赖以生存的中介公司难以支撑。虽然企业要对permanent的员工提供医疗福利和保险,但是由于劳务市场供过于求,薪水下降,算起来还是便宜。不要被permanent(永久的)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所愚弄,要裁人随时都可以。没有任何一个饭碗是永久的,尤其是IT这行。
四、起薪降低。加拿大IT从业员的薪水在2003年继续缩水,平均起薪下降百分之二点三。特别是在互联网黄金时期炙手可热的网络和电子商务专家,其工资下降达百分之七点四,数据库管理员(DBA)工资下降百分之三。大量的裁员将IT专业人士再次推向就业市场,他们重新找到同类工作后得到的待遇,多数没有从前的高。
如果你留意新闻的话,就会知道IT行业外包(outsource)的势头强劲。不是IT公司和IT公司合并,就是IT公司又成功收购了某企业的IT部门,在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e)市场上又占一份额。BPO是指传统企业将其非前线非主流的内部服务包给其他公司来做,这里主要是指IT,人力资源,培训招聘,员工服务,财务等后勤部门。据专业研究公司Dataquest Inc.的预计,全球BPO的市场在2004年将达到三千亿。尽管加拿大在这方面仍然处于保守阶段,但是超过半数的加拿大CEO和CIO都在考虑这个战略方向。
我三年前曾经发表过一系列关于call centre的文章,其中提到新手入门IT行业,call centre是跳板。我和身边许多其它同事都是从call centre开始做起,两三年后陆续转到程序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等其他职位。但是这两年传统企业对于运用和投资IT人力和资源采取了较大的改动。为了降低成本,缩减人手,企业都趋向于将低级的和标准化的IT服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最首当其中的就是call centre之类的技术支持职位。所以,想通过call centre转入传统企业IT部门其他领域的通道会逐渐关闭。
这次我跳出IT,我原来的职位实际上是“迁徙”到了波兰分公司,因为那里的人才太具竞争力,普遍教育程度高,编程技术比我们好,而同等职位的薪水只是这里的四分之一。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决定呢?在欧洲,call centre外包的市场预计将从1999年的七十亿在2004年达到一百五十亿。在亚洲许多讲英语的地区,如印度,菲律宾,新加坡,以及加拿大较为偏远的海洋省份和草原省份,call centre是当地主要的外来投资产业之一。其中菲律宾更以良好的人员素质,不断完善的管理系统,低廉得惊人的劳力成本成为call centre工业设点的新宠。想找一份入门的工作,你就是和本地资源以及全球资源在竞争。
退一步来讲,即使你在这里能够获得一个call centre的职位,那可能意味着你是在一个专门提供call centre服务的技术公司工作,和其他几百名同事一起从早到晚听电话。除了一个老板,两三个Supervisor(主管),四五个Team Leader,没有其他的职位可以给你,你无处可跳。另外,专门为call centre设计的语音电话系统不断改善。一些属下拥有大量call centre的公司,比如Bell开始推出虚拟客户服务代表(Virtual Agent)。你听到的是一把清脆可爱的女声,实际上只是系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标准问题和答案进行自动回应。把眼光放远看看,就是做call centre,还能做多久呢?
我所在的IT部门中国人很多,可以说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族裔。机构重整的时候,我们受影响极大,因为我们大都是干着技术含量最多的底层工作,反而一行程序也不会写但是能说会讲的本地人会因为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而留下。我想给仍然在这个行业苦苦奋斗的中国朋友一点建议:
一、每年对你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进行一次清点,看看当中有哪些还是有用的,有哪些已经过时,需要扩充和更新。
二、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你的简历,把它放到找工网站上去,隔一段时间上去看看有没有人阅读过。如果有的话,有没有联络你;要挖你跳槽的话,给什么待遇,你不一定真的要跳槽,但是可以知道你的经验技术在市场上值多少。把这些联络过你的人的电话 email都记录下来,保持联络,免得等到收到裁员通知的那一天手忙脚乱。
三、深入了解你公司的商业运作,不要只当个只懂得0101的科学怪人。经常找机会和其他部门特别是财务和销售部门的人聊天,因为这两个部门是最能反映公司盈利状况的前线(FRONT-LINE)。同时,增加对商业运作的理解,会让你的编程和系统分析更有应用效果。
四、我们中国人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低头干活不说话。不要以为埋头苦干,与世无争就能生存。技术好,还要懂得在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如果能够争取的话,不要总干最底层的技术工作。掌握关键的技术核心,使得要撤换你成为很麻烦很棘手的事情。中国人不爱“好大喜功”,可是在北美,这是你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有位本地同事每干成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就发电子邮件给全体同事外加老板宣布什么什么又搞好了,表面上是表扬全体员工激励士气,其实是想让别人注意到他,效果很好。他技术不行,但是每次的变动他都稳坐钓鱼台,还让远在外地的高层管理人员觉得整个多伦多就他一个人在干活。
五、不要认为这是一个讲技术的行业,就放松甚至避免对英语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英语不好会严重影响你专业水平的全面发挥,在行内使你无法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在行外也极大限制了你向非技术职位/行业过渡的可能性。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你的职业和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也许将来汉语会成为加拿大第三个官方语言,但不是在我们这一代可以盼到的。
六、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别以文化差异为借口,从不参加公司举行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午餐会,晚餐会,慈善募捐和社会公益活动。说白了就是混个脸熟,越是职位高的人参加的活动越要去。如果你的工作是对公司以外的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想办法让你的客户非常看重和喜欢你。客户永远是对的,有客户撑腰,老板也不敢轻易动你。
七、现在有许多职位介于IT和非IT之间,需要人既懂技术又懂内外运作经营。别把自己局限在纯技术的领域里,语言问题通过时间和努力可以大大改善,关键在于你要有这个准备,这个心眼。主动申请负责一些项目,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说不定能开发出你自己都吃惊的潜力。
回顾过去八年的IT历程,我曾经有过多次机会向IT行内一些和商业运作靠近的职位发展,但当时都没有好好把握,换工作多是比较被动的情形下发生,过后经常觉得差强人意。如今的工作市场变化很大,如果总是兜兜转转,找不到定位,就难以取得长期的成效和自我满足感。一个人,应该为将来作出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三年,五年,十年也好,这样才更有目的性。我感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