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大学不应该只是“论文中的大学”

  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杨柯“十分失望”――专业课上,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乏味,提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课下师生也基本没什么交流,等等。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饼”越摊越大,大学教育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尽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教育界共识,但部分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中国青年报》7月13日)  

  我们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失望,往往在上大学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不少人指责大学生进大学后失去目标和动力,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大学老师的平庸和大学课堂教学的乏味、低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部门就意识到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趋势 ,推出了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工程,可它对于很多大学来说,依然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快速扩招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有的大学还没摆脱“规模办学”的路径。比如,为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增加学校的学科点,把学校办成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不少大学在扩大原有学科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新增学科专业。本来,一个专业究竟该有怎样的招生规模,应该根据培养定位、师资力量等科学确定;一所大学是否增设一个学科、专业,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办学条件,这一学科专业在全国其他院校的开设情况进行决策,可近年来不少大学在确定专业招生规模,增设新专业时,根本就没有科学、严谨的论证,往往由学校行政拍板,再报上级部门审批。一些根本无法保障教育质量、无法办出特色的专业,就这样出笼了,等到具体开办时,才发现师资缺乏,有的连基本的专业基础课也开不齐。这种先天不足的专业,要办好,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可10多年来,很多大学的心思都用在新增专业上,而对于那些学生意见很大的专业则无暇顾及。

  另外,虽然教育部强调,要根据就业率情况,对大学专业实行停招或减招,但具体执行中,真要让已上马开办的专业减招或停招,将直接牵涉很多教师的饭碗,而为了避免停招或减招,有的学校开始在就业率统计上弄虚作假。

  二是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不重视、不投入。过去10多年来,我国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增大研究生教育体量,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于是很多大学制订的考核教师的指标,都强调学术研究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课题经费等,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无这一工作量,都无伤大雅;反之,如果一名教师重视教学,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够,发布论文数不多,哪怕他的教学再受学生欢迎,也很难在考核、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获得有利的结果。

  内地的顶尖高校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但这往往是靠学术研究的数量来获得的。大学也因此成了论文中的大学,而不是学生的大学。令人忧虑的是,很多大学领导满足于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对社会舆论要求大学重视本科教育的呼声置若罔闻,只做些应付的表面文章。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