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家长必看:三种中国式礼貌会伤害孩子

 
 

  “弟弟要玩这个玩具,你让给他。”“快说爷爷好!”平时,许多家长都这样教育孩子懂礼貌。然而,近日,一则《别再以礼貌的名义伤害孩子啦》的网帖,谴责三种“中国式礼貌”是育儿误区,引发不少家长热议。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礼貌性”的错误该如何避免?昨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家长和专家。

  姐姐就该让着弟弟么?

  武昌中南路幼儿园学生家长徐女士,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5岁了,儿子3岁。“丈夫平时上班比较忙,我一个人带不了两个孩子,女儿现在就由外婆带,我带儿子。”她说,周末两个孩子聚在一起时,会为一些小事争吵,比如玩玩具、吃零食等。遇到这种情况,她会告诉姐姐,“你大些,要让着弟弟。”不料女儿很不高兴,有时生气地把东西丢在一边,有时还故意跟弟弟争抢、坚决不让。每当这个时候,她就瞪女儿,“这么不听话。”

  “教会孩子谦让是传统美德。但如果孩子不‘谦让’,家长是否应该分析下原因呢?”中南路幼儿园园长魏国艳说,这个案例中的姐姐,可能是因为平时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故意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认为“妈妈偏爱弟弟多一些”,表示反抗。“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批评训斥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更加觉得‘妈妈不爱自己只爱弟弟’。”

  魏国艳说,家长告诉孩子“大的要让小的”,孩子会慢慢明白。他愿意谦让,说明他学习了这种美德,家长应该鼓励或肯定他;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家长也不能压制,要分析原因,或者慢慢等待孩子学会懂礼貌,小孩学习礼仪需要一个过程。“盲目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事’,也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见长辈一定要打招呼?

  汉口的李先生说,儿子今年7岁,有些内向。有时候早晨送孩子到学校,看到别的学生都对门口的老师说“老师好”,他也让儿子喊“老师好”,可儿子却经常直接冲进校园,不搭理他。平时家里来了客人,儿子有时会喊叔叔阿姨,有时死活不愿意叫。“我批评他不懂礼貌,有时越批评他就越犟。”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金晓梅说,经常在幼儿园门口看见,家长逼着孩子喊“老师好”,孩子却根本不愿意叫。“孩子可能是当天情绪不好,本来就不想来幼儿园。家长一批评,孩子一天心情都不好了。”

  “老一辈的人,接受的传统教育理念可能就是见面必须打招呼,要叫‘爷爷好’‘奶奶好’‘老师好’。但现在的孩子,如果摆摆手、微笑、卖萌等方式来打招呼,也挺好的啊,不一定要开口。”金晓梅提醒,家长可以教孩子礼貌的规则,但不能因为孩子不喊人,就不顾及孩子的颜面,当众批评孩子,那样会伤孩子自尊心,“有的孩子比较内向腼腆,他只是害羞不开口,不是不懂礼貌。”

  外人夸孩子家长要自谦?

  浩浩今年8岁,家住武昌水岸星城小区。前日下午,他在家里练习毛笔字,爸爸的朋友来访,看到这个场景,直夸他字写得好。爸爸李先生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不如你们家姑娘多才多艺。”本来很开心的浩浩,脸突然沉了下来,不太高兴。这让李先生很困惑,“他怎么就喜欢表扬呢,听不得说不好?”

  “‘哪里!哪里!’是一种‘中国式谦虚’,却可能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湖北省教科院研究员姜瑛说,一些孩子也许真的会误认为“自己做得不好,不如别人家孩子”,从而难过自卑。她建议,面对别人对孩子真诚的赞赏,家长应该高兴接受。如果担心孩子听到赞扬多了会骄傲自满,如果孩子在场,家长就可以回应别人说“他最近确实很努力”,然后私底下再提醒孩子“不能骄傲”。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