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75岁的黄策群现在已经是华发满头,操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惬意退休长者。闲暇时总是喜欢去黄氏公所做义工,一做就是10多年。大半个世纪前,他不过是个刚抵埠的广东开平穷小子,干着一周只有7元的超市工作,却还要还债、供养家人。近60年的岁月,在黄策群身上就是一部典型加国华人奋斗史和进步史。
黄策群出生在1936年。在侨乡开平,家族因经营米铺和金铺,境况还不错。父亲在他年幼时已经去了美国赚钱,祖父和叔父们则去了加拿大谋生。读到小学毕业升初中时,少年的黄策群感到前路茫茫,于是辍学去了香港,心中唯一的目标要去北美,投靠父亲或祖父。
欲往北美投靠父执辈
1954年,17岁的黄策群在加拿大祖父和叔父们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出世纸”,又凑足了去温哥华的机票钱。加拿大于1947年废除实行24年的《排华法案》,在加拿大的华人可以申请未成年子女和直系亲属过来,出世纸成了要走这条途经的通行证。手上有子女名额的人可以把名额卖给同乡。
黄策群依然记得,当时“出世纸”的行情是一岁值100加元,显示自己是17岁的出世纸的是1,700元。另外单程机票要1,000多元。他刚到多伦多在叔父的瓜果蔬菜小超市打杂,包吃包住的人工是7元周薪。 2,700元的旅费就算其他花消都没有,也要8年时间才能还完。
先苦后甜常挂嘴边
虽然只有小学教育程度,黄策群从未放弃学习机会。从刚抵埠后入教会学英文到认识西人老师,和西人顾客打交道,他争取一切机会学语言。
他的叔父在经营的小超市位于大多伦多Bayview夹Eglinton地区,服务的全是本地人,那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喜欢打电话叫外卖,让超市把新鲜瓜果蔬菜送到家。他除了打杂外,于是就有与西人接触的机会。
五六十年代的多伦多,广东侨乡华人要生存,无非是经营杂货店、干衣店或炒碎餐馆。黄策群在超市工作几年后,去其他亲戚同乡的餐馆帮工。英文流利了,他终于可以升级做企台,多拿一份小费,周薪变成了几十元。这样拼命省钱、还钱,有需要时寄钱给乡下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他终于在三十岁有了些钱结婚,娶了一位在洗衣铺做事的同乡为妻。
黄策群除了学英文也积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并到一个高尔夫球会办公室见工。“那时候西人都喜欢雇用少数族裔,如果有个少数族裔面孔的人在球会‘run a show’是件很稀奇的事。”他回想起40多年前的经历,还显得很兴奋。之后他被升为经理,还想方法吸引更多顾客到球会。
黄策群几年后在Mount Pleasure买了一个便利店,和妻子开始一周上7天班的创业生活。到1988年退休,退休后又参与黄氏公所的活动。当年的艰苦生活对这位长者来说,留下的是今天开怀一笑。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Bitter in the beginning,sweet at the end (先苦后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