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归国探亲的见闻感触

阔别故园已廿年,其间多次返探,每趟时都不长,或走马观花乡容新面貌,或深居简出厮守双亲;又博闻亲朋好友纵谈横论当社会现形。如此的浮光掠影与旁听,教我惊诧曾经的家乡与依稀别梦相去远矣,感受真是五味杂陈。

先是车忒多。一因离家前国内没私家车,的士都少见,二因久居海外习惯了美洲的地大人稀。甭说现在首都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首堵”了,就连俺老家青岛这排名国内经济都会第九的二线城市亦如此,以前主要的代步工具单车已经走入了历史。不过,这景况也标明着国家的发达和人民的富裕。

次是人甚众。人口真的暴增了,非上下班的人潮尖峰期也是到处擦肩接踵。琴岛本来即是国内少有的新兴洋城,市民皆是迁徙来定居的淘金者,如今人口流动性更大,农民工大举进城,活跃在众多的行当中;各地的商贾蜂涌而至开业经商;驻青高校的数量猛增、狠招学子;加之海内外阔佬富豪多选此旅游胜地置产度假避暑,均使得岛城人口稠密。每到盛夏,观光客比本市人口多出来若干倍。然而这也显示了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广开出路谋生,并给孩子们一个从小游历见世面的机会。

再是楼过密。到处大兴土木,满城尽是窜天厦,宛如爿爿水泥森林,老区缺乏很好的怀古保护;新界的迅猛扩张吞噬了郊区的大片良田,青岛土洋相间的经典特征逊色,蛮可惜的。都晓得当初日耳曼人的城建规划,如今似不落窠臼了,寸土寸金的滨海地带立起栋栋无敌海景厦,屏蔽了山色风景与整体意境。当然,对实现“居者有其屋”来说,自是极大的进步,俺当年就是迫于住房的无奈才出国的。

外出在市区里转悠,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商品经济潮泛起的泡沫:大凡临街的房屋多劈开了山墙,装修成小铺面开店营业搵钱,给人店店相连、眼花缭乱印象,这类的“门头房”在地产交易中尤为抢手,因可借鸡下蛋敛财。门面店铺五花八门,人行道上更是到处摆着的地摊儿、简易快食小吃等,真应了“全民经商”那话。这在国家不再计划经济的现政策下,让民在市场经济中各展其能,自谋生路养活自己,不加重国之负担,也是繁荣的幸事。

入内商场逛逛,日常生活品极大丰富,琳琅满目,国内应有之物尽有,舶来货也比比皆是。花色品种颇为齐全,可选择性是加国的商城没法比的,虽然质量另当别论。物价也不低,起码较我出国前贵上去十倍。但是国人也都消费得起,工资应该是较前告多了。我也有感过活在大多市的华人幸运,吃穿方面省了不少钱。

若去餐馆用膳,稍微像样点儿的菜肴没有个千八百元的下不来,公务餐据说动辄上万。很多人忧心地沟油而不敢轻易下馆子,但非去不可时也就不管那么多了。有次招待来探我母的远方老友,在楼下的中档酒家宴客,多为“三高”患者的俺主宾几个要了单间,却不敢沾肥腻的大鱼大肉及饮酒,只点些家常清淡便菜,一顿下来砸进五百块。侍应生说眼下上面狠抓反腐,力刹公款吃喝风,生意不好做。但我看还是座无虚席的,可见常人都能负担得起下馆子。如今的菜谱丰富,有得吃,也是民生富裕了的表现,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吃,成为小事一桩了。

至于服装穿戴方面,物价升得厉害。国人似更讲究些、赶潮流,街上人人都穿得很光鲜正式,如同赴宴走秀,而且五颜六色的,把城市打扮的漂漂亮亮,像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今儿赶上了好日子无不只争朝夕。普通店羊毛衫2000元一件司空见惯,而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薪是1500,正教授的工资也就5000块,可见衣价委实不菲。高级精品屋里的货色自然更是天价了,但还是有人买。反观北美蕓蕓众生,少些穿著名牌,平素装束宽松随便,没啥潮起汐落的时兴款式,轻了些荷包与心理累赘负担,等于另类松弛宁静,应了榜首畅销书的那题话“简单生活就是享受”。曾几何时是西域的物价相对高,早年回国探亲的华人都揽购一通物美价廉的日用品驮回,现在反其道,多空手而归,因为国内消费水准忒高了。

最教人关注的还是“房事”。多年来国内房价一路窜升,房子建得比前多多了,但住房仍较难,因为价格太高。俺不谙个中原委,只在表面上跟加国的房市对比,确实贵得多,不太理解:中国劳动力低廉,就地取材原料也贱,为啥房价如此坚挺、还超过发达国家?至于房子的质量,我发现历次探亲间眼瞅着街坊那些新楼座,起了才十年外表便露出颓相了。俺父母姐弟家的公寓都算是不错的,入住几载下来就有漏雨、褪墙皮、斑渍等故障显现。这当然也与各家自己装修、乱改造管道等有关系。但愿国人的收入节节高,可以赶上房价,也希冀建筑商们消除豆腐渣工程,令国民安居。

除却衣食住行等经济基础琐事,国人精神生活取向与氛围等上层建筑也叫我重新认识。大部分人似乎都转向“一切朝钱看”,对政治较为淡漠,那些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的“内幕”与“段子”,只是成为家家户户饭后茶余消遣的资源。这类新型流通形式,既快速又有针对性,系大众私下交流的简捷途径,同时亦是表达某种对现实不满和宣泄的出口渠道。上网“索骥”当然还是不能随心“按图”所欲的。不过,至少平民经过短信调侃各级领导人、针砭时政等已不致于有甚麻烦,相形过去要宽松自由得多。

有时我随老母看电视,频道很多、剧目铺天盖地。越来越多的纯粹娱乐搞笑节目,映出了上面不再狠抓“文艺为政治服务”了。报纸刊物特别多,光当地的报纸就有日报、早报、晚报,财经报、半岛都市报等,看不过来。文化城里的书堆成山,随手翻翻精品不多,价亦不便宜。现在时兴个人自费印书,加上网络文字流行,该行业已失去了往日的伟大。电影市场亦淡,票价走高,多数人都在家看碟儿或上网下载了。

倒是公共场所的晨练与晚娱颇旺相。由于蓝领年不过半百就退休,白领女55、男60岁一刀切下岗,闲下来惟养生为大,早体育锻炼,晚唱歌跳舞,市内大小公园和广场成了天然场地舞池。老人族聚在这里好一个社交圈,随意穿着,伴著录音机放的曲乐跳成一片,或轮番到台阶上高吭卡拉OK,互相捧场,端的热闹。加国罕见这种自发性群众集体文娱活动。惜少见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或补习备考或玩电脑,不复有当年多是青少生龙活虎的场面,折射出国家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侧面。

教堂和寺庙应运熙攘、香火鼎盛,愈来愈多的饥渴慕义者在寻求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除了官方教会外,尚有数不清的家庭聚会所,只要是不闹事官方也懒得管。至于信众的虔诚度几何,只有上帝明悉。像俺的同窗之子大婚,就选在天主教堂办合卺礼,新人并非教徒,但通过介绍贡给神父等一笔奉献,便如愿以偿在圣殿得到主婚、祝福等全套结连理的礼仪。此事若在北美便无可能,因须先信道才行。提示超凡信仰事入乡亦要随俗,同样具有“中国特色”。

总之,每次回乡省亲短行,我都感受到了故土苦乐与进退参半的那种蝉蜕裂、浴火重生的阵痛,由衷盼望曾生养了我的祖国能精神物质同昌共荣,从而长治久安、造福于世界。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