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捐还是不捐?加拿大移民做好人的两难选择

拒绝了上门来要钱的老先生,心里总觉得惴惴的,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但今天如果按老先生的要求捐了,不知道会不会又觉得自己“没原则”?

都是上次赞助女儿学校的“迎新会”害的。女儿今年上学前班,一周五天全天的那种。一想到这个从daycare到kindergarten的过渡立马省了我们每月五、六百刀的托儿费,觉得好像拣了个大便宜似的,对学校的各项要求自然是有求必应。女儿上学不久,几乎每天回来书包里都会有学校关于收费的各项表格:订牛奶订午餐订图书观看演出参观农场、给图书馆捐图书、给学生捐营养零食、给教区孩子捐礼物、给大哥哥大姐姐的慈善活动捐零钱、给“舞蹈马拉松”捐抽奖礼物捐志愿者、给“冬日狂欢”捐蛋糕捐时间……这也都罢了,总想着孩子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捐就捐了。可是有一次,捐也都捐了,可至今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那是开学不久,学校给家长们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关于“迎新会”的通知,邀请新家长们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个以“社交”为主的烧烤会。我们本着“认识学校、了解社区”的目的全家都去了。可是说好五点开始的烧烤会,五点过了很久,也未见到一个类似“主持人”模样的人出来组织大家、或者给大家讲两句话,总之一个校方人士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还是几个比较有经验的家长告诉大家:烧烤会应该是在学校的操场。于是乌怏怏的一群“乌合之众”又涌到了后操场。正是秋凉时节,大人孩子除了“立定”之外无处可去,都冻得得得瑟瑟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六点,开来了一辆面包车,无牌无照,也无人讲话,只架起了两个摊子做起了生意。此时大家都心空肚冷,自然排队取食。

等排到跟前才知道,原来是要收钱的,而且不菲:一个汉堡加一罐饮料和一小袋薯片收五加元,值一个麦当劳的儿童套餐。也有些和我一样没有准备的家长,因为学校的通知里根本没有提到费用,而且其措辞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一切都是学校的“东道”,所以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一家三口花了15刀,买了三个“套餐”。这倒也罢了,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那个汉堡包:吃一口下去就不想吃第二口了:牛肉水拉巴几不说,还泛着粉红色,让人很担心。我赶紧从女儿手中夺下了汉堡包,扔进了垃圾桶。

我们是冲着学校的邀请、本着支持学校的好意去的,却让那个卖生牛肉汉堡的、不知从何而来的商家拿了我们的捐款去了。我觉得校方在这件事情上做得不地道、对学生和家长们不够负责任。

从此以后,我对学校的各项通知和赞助活动开始有了比较谨慎的态度,而且对于各个以各种名义上门来捐钱的,也都持保留态度。

以前租住公寓倒没觉得,自从住上了这个自己的房子以后,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马上凸现出来。当然你个人的那些个支出,比如医疗保险人寿保险汽车保险养老保险就业保险工会会费教育储蓄教育贷款房屋贷款……这些个费用当然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能算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中去;作为公民,就算你已经上缴了平均35%的个人收入作为收入税、每年上千元的物产税、每买一样东西被抽去13%左右的商品税等税务、以为你已经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的时候——每当那些上门来要捐款的人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开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还没有百分之百地尽到?

今天打发走的那位先生是为“heart and stroke”要捐款的。打发一个白发的老头儿来求治疗心脏病的钱,还有些说服力,说明主办方至少还动了些心思。更有些上门来的人,话未说上两句,就打开夹子要求登记你的姓名住址和捐款数,一边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你,好像就凭他的三言两语和炯炯双目,你立马就有应该掏出支票夹来……

说实话,好些上门来讨钱的人,比我这个掏钱的人还没有耐心。很多时候在我还没有弄清楚他们到底是在为谁、为啥要钱的时候,那人就已经期待着你的commitment了,好像我们的钱都是买彩票得来的似的。

这些个上门的,只要硬一硬头皮狠一狠心,也还都能打发了。还有一种,却不是那么好打法的。周日,你逛街、兴冲冲地走到Wal-Mart大门,跟上来一个胸前挂着一个大包的孩子:请问你可不可以买一包巧克力支持我们的xxx事业?虽然你还没有听清楚到底是个什么事业,但是看在孩子的面上,就买一包吧。

你丢一颗买来的所谓“杏仁巧克力”在嘴里——味同嚼蜡,让你立马想到其实加拿大也有“假冒伪略”商品的存在。这样下次学乖了:钱可以给,但巧克力就不要也罢。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要说最尴尬的,还是在在挑选了东西以后,正准备付款,收款小姐有礼貌地问你:请问您是否愿意为“乳腺癌基金会”捐献两元?虽然你不必回头,好像也能感觉到所有那些排在你身后的人都盯着你、等待着你的回答……联想到你读过的那些个关于“中国人不大关心慈善事业”的文章,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堵一堵这些人的嘴,于是,捐。

这还没完,那一天你逛了六家店,就有三家在你排队付款时问你捐不捐?捐钱可以,但是这种毫不体贴、近似“逼人就范”的做法,让我觉得很不舒服。难道做好人,“享受”到的仅仅是这种迫不得已的尴尬吗?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