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海外华人们缘何不团结?原因令人深省(图)

        近年来,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时不时的会遭遇到“排华”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华人就会“呼吁”华人的团结。然而,这种“呼吁”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海外华人难团结是一个现实问题,不是因为华人们冷漠、不友善,而是因为缺乏身份认同和政策共识。

温哥华唐人街庆祝活动

        加拿大华人赵一昉在共识网刊文称,最近澳洲极右团体开始抗议中国人以资本形式“侵略”澳洲。而加拿大著名评论人丁果最近写了篇文章,讲到了近期加国的某些迹象不排除未来华人还会面临“排华”之危险。丁果先生的担忧当然值得我们思索。每当讲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自然呼吁团结之声不弱。仔细想想,缘何华人总呼吁团结却不得团结?笔者分析下来,华人不得团结有两个结构性障碍。即为缺乏身份认同及利益共识。

        缺乏身份认同

        说华人缺乏身份认同,或不得众人认同。只是华人作为族群拨开来看,不难发现“华人”的确只是一个并不深刻的“想象共同体”。而华人身份认同所面临的最大阴霾便是“亚洲/大中华政治价值之矛盾在海外的延伸”。

        “亚洲/大中华政治价值之矛盾在海外的延伸“,直白的解释便是,海外华人对于“挺共或反共”,“建制或泛民”,“蓝绿”,“中港矛盾”,“两岸问题”之态度及立场相当程度影响了他们在海外的社会生活及希望华人成为一团结族群之意愿。

        不少华人,面对政治容易泛道德化,对方如果立场与我相左,不只是观念不同,而是对方或许根本是“邪恶”之人或者“未开化”之人。泛道德化的政治也代表着当面对现居国的社会议题时,华人面对彼此很难做理性政治切割 — 即在海外讨论海外,暂时搁浅彼此就原居地一系列问题的分歧。所以纵使你我都认知属于华人,但都不愿意与彼此为伍,因为你是如此“不民主”,我是如此“不爱国”。

        如果是涉及到中港问题,或者两岸问题,不少华人甚至都开始不认同华人这一身份,所以近来才出现了“台裔”和“港裔”这样的称呼。要知道在加拿大或者海外其他地区,香港和台湾是华人非常重要的来源地,如果这两个来源地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认同自己是华人了,那么华人社区这个想象共同体的人口基数和在地比例一下子就降低了不少。既然不认同自己是华人,更奢谈什么团结?事实上,因为这两年中港矛盾的升级,的确令来自中港两地的小部分移民互相之间会有些摩擦。笔者就见过个别朋友一直是支持某党某派的,因为某次选举党推出的候选人是大陆背景,从而不投这一票。

        笔者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大温哥华地区没有什么华人社区,其实是一堆华人有着好几个不同的社区”。

        缺乏政策共识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缺乏利益共识。华人,以加拿大为例,有两个特色,一是人口多,二是背景多元。这与在西方生活的许多少数族裔是不一样的。因为背景的多元化,华人很难像在加州的墨西哥裔(相似经济背景),在佛罗里达的古巴裔(相似政治背景,经济上表现普遍比其他西语裔要强)那样形成某种有着政策共识的族群政治。华人里面有富豪,有打工仔,有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和留学生移民,他们彼此之间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教育和观念背景,所以当碰到政治的时候,很难找到政策共识。

        以房屋政策举例子,有产者和房产行业的从业人员希望房价继续高,无产者特别是年轻人希望房价可以合理,他们都可以是华人。今年温哥华反高房价集会的组织者是一个华裔女生,而在网上怀疑这次集会可能是针对华人的也是我们华人。经济政策上,阶层比族群更重要。由于很多少数族裔往往在同一阶层生活着,所以他们自然能达到经济政策的共识。这种情况在华人这里很难发生。

        移民政策也是,尚未移民的留学生希望更宽松的移民政策,而不少已经移民入籍的华人却不一定希望同胞再大量过来。背后的逻辑有多种,有的是出于经济考量怕自己的工作被影响,也有的认为如果同胞来多了,加拿大就太“大陆化”了,尽管他们也可能是从大陆来的。

        同性恋也是个热门议题。不少有宗教背景的,或者年纪比较大的华人比较反对同性恋婚姻或者对于同性恋的包容度相对比较低。而年纪比较轻的华人,相对对同性恋的包容度就会高出非常多。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代沟问题。值得提的是,相对年纪大的朋友投票率高出年纪轻的朋友,所以令外界误以为华人的主流价值观就是排斥同性恋。其实如果做全面性的科学民调,个人预计华人在这个议题上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分歧。

        唯一能让笔者比较能够想到的政策共识或许就是教育政策了。当然这也要看什么样的教育政策。加州SCA5这样的法案的确会激起华人的共识,因为涉及到基于种族背景而丧失教育机会的问题。“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一切”是很多海外华人家长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法案,政策是阻挡了孩子的教育机会的话,任何经济,文化,宗教,地域背景的华人家长都会有所触动。

        没有政策共识也是为什么同为华人,往往会支持不同的党派。因为没有一个党派可以做到符合华人利益。或者说根本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华人利益。

        结语:从头思考

        既然现实就是缺乏身份认同和政策共识,那么我们首先要问还有没有“团结”的必要?还是说只需要在排华事件发生的时候,做出“反应式的团结”?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有团结的必要,那么我们团结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有些什么议题和政策是可以作为团结的基础点的呢?

        在试图研究华人作为一个族群在海外该如何战略性发展之前,我们或许该从头思考一些最原始的问题。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