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教中文或者学中文的困难其实不难想象。无论是体制、资金、师资还是教材,每一样都是挑战。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与会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体制外的烦恼
“英国无疑是个发达国家了。但是,就在英国,我见过一所非常简陋的华校。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根本想象不到还有那么陈旧、破烂的教室。我只能用窑洞来形容那种房子。”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接受本报专访时向记者描绘了记忆中的一幕。“我们海外的华校几乎全部是侨胞自己创建的,都未能列入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体制内。办学机制没有保障,其后果之一就是经费不足。”
“我们学校在硅谷,成立于1995年。当时,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硅谷工作,结婚生子后面临孩子的读书问题,这所学校就应运而生。当时学校的老师全是义工。”美国黄河长江中文学校校长顾丽青的介绍说出了相当一部分海外华校的情况。
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汉语热”流行全球。华文教育的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根据赵阳介绍,近两年来,国务院侨办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市教育局、澳大利亚北悉尼教育局等续签或新签了华文教育合作协议,与印尼国民教育部校外教育司达成合作意向等,为当地华文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匮乏是困扰海外华文教育多年的问题了。目前,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华校中,教师年龄都偏大,师资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华校教师的薪资水平低,如何能吸引优秀人才前来?”这是与会者共同的疑问。
而且,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汉语教师也变得抢手起来。“我们学校的一位副教授刚刚被挖走了。”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每周中华中学校长李树邦说,“现在主流学校对汉语的重视的确影响到了我们这些华校的发展。我们只能做得比主流学校更好才能保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