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环球华报:加拿大的中文教育路在何方?

“见过鬼还不怕黑吗?我再也不会让孩子接受中文教学了。”来自香港的移民董太太提起回归后香港推行的“母语教学”心有余悸。她说自己的大儿子就是因为香港的“母语教学”,致使英文说不好,其他课目的成绩也上不去。“香港尚且如此,在加拿大推行全中文教学,肯定难以成功。”

不过,收养了中国孤儿的托马斯太太则坚持,只有全中文教学的“普通话渐进式课程”(Mandarin Immersion)才能让他们来自中国的养子掌握中文,保留祖籍国的文化和传统。 一时间,中文教育在加拿大应该走哪一条路子?成为家长和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 中文教育引发起路线之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支持卑诗省学校普通话课程”(Mandarin for BC Schools)列治文委员会要求列市学区开设“普通话渐进式课程”(Mandarin Immersion)一事,近日继续发酵。 上周,本报“加拿大教育系列专题报道”之二,报道了该委员会要求列治文学校局设立全中文授课的“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及各界反应之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回响。 移民温哥华已有60多年的老华侨陈先生致电本报,表示他正为自己CBC(加拿大出生华裔)孙子的中文教育烦恼,害怕土生的下一代日后可能连中国话都不会讲了。“这个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十分适合我孙儿的实际情况,可能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中文。”不过,也有不少华裔移民家长来信来电提出疑虑,认为“普通话渐进式课程”采用全中文教学,对他们的子女而言是太多了。“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否认中文作为未来国际语言的重要性,”本拿比的杨先生在给本报的电子邮件中指出,“但是,在英法双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度,中文教育要走怎样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严肃的议题,一定要好好研究,周密策划,不能头脑发热,感情用事。” 殊途同归 条条大路通罗马 朱婉瑶,加拿大华裔语言文化中心会长,曾经做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老师;当过安省教育厅及学校局的官员;也曾自己做老板,创办过私立学校。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推动族裔语言教学。6月下旬,刚刚在温哥华主办了“2009年卑诗省国际语言教育会议”。 在过去几十年里,她也曾听到许多有关在本地推广中文教育的不同方案。“其实家长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下一代能够流利地驾驭两种语言。”朱婉瑶认为,“只是每个家庭的背景以及关注点不同而已。” 她说,一般而言,不懂中文的家庭会倾向于学校采用全中文教学的“渐进式课程”,因为他们家里没有学习中文的环境,而家长自己也不能帮助孩子,只能寄望于学校和老师;而会讲中文,尤其是华裔移民家庭的情况刚好相反,他们在家里本身就是中文环境,自己也可以帮孩子补习中文。担心的反而是小孩的英文水平跟不上。 八仙过海 中文教学各不同 长期奔波于全加拿大各地推动中文教育的朱婉瑶对本报记者说,加拿大各地争取中文教育列入公立学校课程的努力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各地区也有不同模式的尝试。除了阿尔伯塔省埃特蒙顿以及卑诗省温哥华有学校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外,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在中文教育方面也有不同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安省保守党政府同意拨款在公立学校推行中文课程,”长期在安省从事教育工作的朱婉瑶介绍说,“目前多伦多的中学中文教程有两种,一种是课后班,一种融入班。”课后班一般是在学校下午放学之后的3点45分至5点间加上中文课程;融入班是指将学校的正规课时增加半小时,由老师决定其中半小时上中文课,而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语言。 事与愿违 教学成效受质疑 不过,朱婉瑶认为,多伦多的模式是失败的。一来,无论是课后班,还是融入班,任教老师都没有合格的资格;二来,不少家长和学生视课后中文班是免费托儿服务,根本不在乎学到什么东西,而融入班除了学生兴趣低外,老师也因需要延长半小时工作而大表不满,十分抵触。 “相反,本拿比计划从今年9月推出的半小时中文课程则可圈可点。”朱婉瑶指出,本拿比的中文课程虽然只有半小时,但却编入正常教程,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是意义重大的第一步。” 拓思教育资源中心总监黄紫雁对目前加拿大中文教育的模式也提出疑问,“有些在温哥华就读中英文双语课程的学生,也来我们中文学校补习功课。” 各有长短 教学模式大比拼 在列治文,目前家长们对中文教育的模式存有两大流派的不同看法,一是“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列治文委员会所提出的全中文教学。另一派是列治文华裔家长会提出的每天增加1小时中文课程。 卑诗省中文学校联会会长卢群毅认为两种模式都各有优缺点,比如,增加1小时中文课程容易实施;而渐进式课程操作困难。 “不过,在影响方面却刚刚相反。”她说,1小时中文课程,学生与老师接触较少,量相对较少,可能只关注在识字多少上面,所以质也会存有问题;渐进式课程,使用全中文教学,量大,质也不同。“用中文教学是质的转变,体现了生命与生活的两个层次。”卢群毅认为,用中文教哲学、人生、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 与时俱进 传统教育须改革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实效。”朱婉瑶认为,不管是公校,还是私校,加拿大本地的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死板的现象。 她指出,不少老师的中文教育是在扼杀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许多小孩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去上中文班的,本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朱婉瑶提醒道,如何继续那些认为是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那中文教育无异于“自杀”。“千万不要让学生对中文产生负面印象和抗拒心理。”


本报教育专栏作家、资深教育顾问悟空孙认为,除了现有的教材与当代西方文化格格不入,令孩子们不以为然之外,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也十分落伍。“长期以来,中国的语言教学沿袭苏联模式,将语言的整体感悟割裂成分散的语法、词汇、句型等,而忽略了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整体内部联系,或是强调语言的文学内涵而忽视中文作为外语的使用交际功能。”他指出,“对于一个没有一定语言基本技能的孩子来说,哪怕背熟了唐诗三百首,也作不出一句诗来。” 相辅相成 公校私校补不足 不少人认为,公立学校开设中文班之后,会与目前社区内的私营中文学校抢饭碗、抢地盘,甚至将扼杀现在正蓬勃发展的私营中文教育产业。不过,列治文学务委员区泽光认为这种想法是过虑了,“其实,公立学校的中文课程与私营的中文学校是互补的关系。”他说,即使“渐进式课程”得以推行,生源可能主要是来自不讲中文的家庭,而一般华裔家长还是愿意选择私营的中文学校,根据孩子的程度补习中文。 从事私立中文教育的黄紫雁也认为公私营中文教育并不排斥,而是互补不足。“包括教材、教学法都可以相互交流,”她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私营中文教育也可以得到提高。 积极发声 中文前途在你手 “我们支持家长选择的有关中文教育的所有建议,”朱婉瑶表示,加拿大华裔语言文化中心对目前大家讨论的各种方案没有特别的偏好,关键是家长的选择。 “我们的责任是要求和推动政府在财政上支持家长选择的所有中文教育模式。包括公校的课后班、中英双语班、渐进式课程,以及私校的中文班等。” 曾在安省教育厅工作多年的朱婉瑶指出,学校局有责任提供家长们所选择的教育模式,而省教育厅也责任为这些课程提供经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推动力是有限的,最关键还是家长们声音。”她呼吁所有家长,尤其是华裔家长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中文教育未来路向的想法。“在讨论决定加拿大中文教育前途的过程中,我们华裔家长不能缺席。” 前车之鉴 为教学方案进言 回顾安省中文教育的历程,朱婉瑶认为是出于政治考虑多于中文教育本身,决策者并没有长远的全盘计划,只是碍于家长的压力,“让你们试试看”。所以成效差强人意。 朱婉瑶不希望列治文以至卑诗省中文教育重蹈安省的覆辙。“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我都希望各方面周密部署、准备就绪后才推出,而且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学校局和教育厅不能为了化解家长的压力而草草应付了事。”她希望卑诗公校的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黄紫雁觉得现在应该就有关方案进行细节的研讨,包括师资、教材、评估,以及修订卑诗省教育厅的有关中文课程要求和标准,以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她提醒人们要吸取香港10年来“母语教学”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更仔细一些。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