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变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方式,美联储近日决定,从2012年1月份开始,公布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
信息更加公开
长期以来,美联储于每年的1月、4月、6月和10月发布经济预测,包括对当前和未来三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GDP)、一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失业率等进行预测。从2012年1月份开始,美联储将在发布经济预测的同时,发布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包括对首次加息时间的预测、对加息幅度的预测和长期利率水平的预测等。从1月26日起,美联储会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各位成员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信息,整合到经济预测中,不再发布类似“将极低利率维持到2013年年中”这样的指引,而是发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对2012年底和“未来数个日历年”的利率预测。
2012年1月24—25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经济形势和利率走向问题。1月26日,美联储公布了经济预测: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在2.2%到2.7%之间;失业率维持在8.2%到8.5%之间;基于个人消费开支的通货膨胀率预期在1.4%到1.8%之间。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还公布了长期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将基于个人消费开支物价指数年度变动幅度指标的通货膨胀率长期目标确定在2%。这是美联储至今为止设定的、最为明确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但是,美联储拒绝宣布失业率目标,他们表示,在影响就业市场的因素中,有很多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同日,美联储宣布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关于未来利率的预测。关于首次加息时间预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6位委员认为,首次加息将在2012年或2013年;5位委员认为,首次加息将在2014年;还有6位委员认为,首次加息时间更有可能是在2015年或2016年。关于加息幅度的预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17名利率政策委员中,6名委员预测,2013年年底利率将升至0.25%-2%之间;包括这六名委员在内的共11名委员预测,2014年底时利率将升至0.25%-2.75%之间;另外6名委员预测,2014年之前利率将保持目前水平不变。关于2014年底利率水平预测,6位委员认为,2014年基准利率将位于1.5%或更高水平;6位官员认为,2014年利率将保持在目前水平。关于长期利率预测,多数委员认为,在较长时期内,利率将在4%-4.25%之间;所有委员都认为,在更长时期内,利率将位于3.75%-4.50%之间。
决策更加透明
据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是通过两个图表的形式来向公众传达的。第一个图表为条线图,反映各位委员对首次加息时间的预测、对加息幅度的预测等。时间区间为2012年至2016年。目的是向公众展示有多少位委员预期2012年加息、有多少位委员预测2013年加息,以此类推,但不会将这一时间预测细化至具体的月份或季度。第二个图表为点状图,表明各位委员对未来三年内及更长一段时间利率水平的预测,每一个点代表一位委员,但不公开各位委员的身份。
此前,每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召开会议之后,会通过会后声明的形式来向社会公众传达其对货币政策走向的看法。现在通过图表的方式不仅能够让社会公众知道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货币政策的看法,而且还能够使大家知道每一位委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发布利率预测有助于社会公众和金融市场更好地理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货币政策意图。这是美联储完善与公众沟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就任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一直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他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公众的沟通方式。美联储希望通过更为透明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市场预期。
在目前美国经济放缓的形势下,未来利率预测有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1月26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关于未来利率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知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联储不会提高美元的基准利率,从而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水平,刺激经济复苏。甚至有人提出,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能是希望通过利率预测,来实现一个政策宽松机会,而不是实务操作的改进。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美联储官员对新的利率预测方法表示不满。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率预期应基于一般利率路径,这样更简明易懂;二是美联储公布的应该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整体预期,而不是各位委员的个人预测。个人预测会使公众感到迷惑,并且“公众可能会将各个委员对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误读为委员会即将实施的利率政策”。不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这些担忧在可控范围之内”,发布未来利率预测不仅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一些国家的经验支持。比如,新西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发布利率预测。瑞典央行表示,“公布自己的预期,可以使中央银行更好地管理这些预期,从而使货币政策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