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选择的困惑与困惑的选择——移民的二律背反命题

题记:

事前的选择是单一的,事后的假设是多样的。

同样,”结果”只有一个,”如果”却有多种。

放弃是一种选择,选择同样是一种放弃。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和放弃的过程。

但无论选择还是放弃,都意味着伴随痛苦或快乐。

根據蓋洛普民調公司最新發表的一項全球民調顯示,當今全球有7億成年人認爲”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因此希望永久性移民外國,其中又有約四分之一, (1億6500萬人)認爲,美國是他們最想去的地方,其次就是加拿大、英國、法國並列第二,想移民到這三個國家的,各有4500萬人。

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全球性的移民潮並沒有因爲金融危機而有所衰減,作爲一名已經移民加拿大的華人,你對自己能幸運地生活在加國感到慶幸呢 ,還是感到茫然而若有所失?”你爲何移民加拿大?”這個看似老生常談卻又似乎是”永恆的話題”,無時無刻不在困擾着中國新移民們,尤其是當其境遇不佳、時運不濟時,常常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困惑的感嘆。本文並非想對移民下任何定義或是對其價値觀作出任何評價,僅希望對華人移民中常見的困惑現象,作出一般性的客觀表述,以期引起讀者對該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困惑一: 以孩子的名义换种活法

“做父母的爲了孩子,付出再大的犧牲也値得!所以選擇了移民。”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中國父母的聲音。當初我們移民出國,確實是以孩子的敎育和前程爲第一選擇的,總希望自己的子女今後能生活在一個寬鬆、文明、經濟科技發達的社會環境中。所以在大陆新移民中,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都是爲了孩子,我們才放棄了國內舒適的生活,寬敞的住房,穩定的白領職位(眞正主流社會的),選擇不遠萬里地來加拿大過遠不如中國國內的生活······ ” 坦白地講,在這種選擇的背後,其實還隱藏着我們自身也想到國外尋求發展機會的動因。但爲什么我們無論是在出國前還是出國後,總愛拿”爲子女而選擇移民”作藉口呢?

這是否可以歸納爲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國人”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父母陪讀”(帶孩子移民加拿大,在某種意義上説,也是一種陪讀的方式。)所以當人們問及”爲何要移民”時,”爲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敎育環境和前途”便光冕堂皇地成爲第一理由。如果再仔細剖析一下,其實這句話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與其自己在國內旣升不了官,也發不了財,灰不溜逑的混日子,不如到國外換種活法,也許還能闖出一條路來也未嘗可知。雖然新移民在加國難捧專業飯碗,改做labour, 但不妨”阿Q”一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其二,”以孩子的名義移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子”。萬一有朝一日在國外混發達了,再回國發展,則榮歸故里,兼濟天下,彼時”不差錢”,江東父老當刮目相看;如不幸在國外一直被疏離于主流社會之外,與草根爲伍,或淪落底層,亦可”獨善其子”,將後半生的全部希望都押在孩子身上–畢竟孩子的明天必定比我好。這樣説來,則進可取,退可守,也不失爲一種自我調適的良好心態。

其實當初我們移民時,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尙未成年,在出國與否的命運面前,孩子們是毫無選擇的,是我們把他們從自幼生長的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硬拽出來,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迹······然後美其名曰”爲了你的前途”。這聽起來很在理,”爲兒女謀”,乃天下中國父母人之常情,是不難理解的。問題是做兒女的是否領父母的情呢?是否體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呢?是否認爲父母爲他們做出的犧牲是値得的呢?

據筆者的觀察,身邊的移民朋友,大部分屬技術移民,又大部分在加拿大從事非專業工作,爲生計只得屈尊去打一份labour工養家餬口而已,生活在這種鬱悶的境况中,情緒難免有時低迷消沉,再遇有時孩子稍有不從,常責怪、埋怨:”······都是爲了你,我們才來加拿大吃苦······”。

今年五、六月時,筆者一位朋友的女兒面臨擇中學,其父母在此事上可謂煞費苦心:上溫哥華西區的名校(中學)吧,聽説學校中有錢人的孩子太多,互相攀比厲害,怕孩子受影響;換到一般社區的中學呢,又嫌中國人太多,亞裔太多,使到國外讀書的感覺被大打折扣。想來想去,最後乾脆舉家遷往遠離黑頭髮黃皮膚的社區– 較偏遠的DALTA區上學,儘管爲此他們每天上班都要起早貪黑的趕BUS,轉SKYTRAIN,但爲了進入西人子女較多的學校(多少有點進入主流社會的味道吧)讀書,這點辛苦算什么。安頓好女兒上中學的事後,父母每月又從微薄的收入中擠出錢來,爲女兒張羅學鋼琴、學油畫、 補習中文······但搬家上了一個學期後,平時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兒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了,經常一個人長時間關在自己的屋里,不願和父母交流。終于有一天女兒對母親説出一句令人震驚的話:”······媽,我覺得活在世上眞沒意思······ “

當然,這也許是極端的個案。也有很多令人欣慰的故事,如某朋友的兒子考上美國著名的常靑藤大學了;某老鄉的女兒今年畢業于UBC 的醫學系……這些成功的故事在此就不贅述了。筆者要想表達的是, 旣然我們口口聲聲説是”爲了孩子的前途”移民,那么就應該讓孩子無憂無慮、快快活活地生活着,讓他們的心靈永遠充滿陽光。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在有意或無意之間,讓他們尙未成熟的心智承受太多的重壓,這樣做對孩子們太不公平了。我們應該做的是,不管你以前在國內有多么令人羨慕的身份和收入,多么有尊嚴與地位,如今你來到了加拿大,不管你是在餐館洗碗還是在工厰當工人,都要擺正心態,坦然地去面對現實。

困惑二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想當初我們爲了出國,選擇了放棄,放棄了眞正屬於主流社會的事業與生活,而這些東西,正是國內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所夢寐以求的;而這幾年有些新移民因適應不了加拿大的移民生活,一年半載之後決意打道回國者有之,放棄加國緑卡或國籍者有之,而這些,又正是國內許多削尖腦袋想出國的人所夢寐以求的,這是不是有點”圍城效應”?

在加拿大奮鬥了幾年或10幾年後,我們在國內失去的,在國外得到補償了嗎?

最近聽一位朋友曾談起他回國的尷尬遭遇:一次老同學聚會,請他這個海外來客吃飯,到某豪華大酒店,外面停滿了聚會者的私家車,每一輛都比他在加拿大的高檔和新款;而老同學們幾乎不是高校的敎授副敎授,就是某公司老董老總、或政府部門的科長處長的。席間,酒過三巡,老同學疑惑不解地問他:”如果你不出國,現在至少也混得個一官半職,絶對不差錢。瞧你在國外也不像混得怎么樣,那你出國到底圖個啥?”顯然,老同學們的口氣,表是在炫耀一下他們在國內的成就感。這位朋友想了一想,的確拿不出什么來和人家比的,只好實話實説:”嗯……,比起你們來,我就是有兩個孩子……”衆人啼笑皆非。

這位朋友回加拿大後,給我們講了他的這段尷尬的遭遇,有的朋友就對他説:”你怎么不這樣算筆帳給你的老同學聽呢?比如,你移民加拿大後,孩子從上中學到考入大學,除吃穿零用外,幾乎無需其它花費,而在國內要送一個高中生出國(加拿大)留學,4-6年至少得花100-120萬人民幣,約合15萬左右加元。” 是啊,也許從孩子受敎育這一點來看,我們的心理似乎可以找到一點平衡。

加拿大 Money Sense 雜誌最近公佈了他們關於”加拿大人財富”的一項最新硏究結果。這項硏究根據2009年的最新統計數據,將加拿大人定義出貧和富的不同界限。讓我們通過這些數據來瞭解加拿大人的財富和生活水準,也對比評估一下自己,如果生活在加拿大或是中國,你算是富人還是窮人?

根據這項硏究結果,加拿大家庭平均年收入爲$91,500,單身平均年收入爲$37,800。 按照平均年收入分爲5類,最窮的20% ,單身$13,300,家庭$39,100;往上的20% 是低中收入類:單身$13,301-$20,900,家庭$39,101-$59,900;再往上20% 爲中等收入:單身$20,901-$32,800, 家庭$59,901-$83,300;再上端的20%爲高中等收入水平:單身$32,801-$51,600, 家庭$83,301-$119,000;最上端的20%爲最富類別:個人$51,601 以上, 家庭$119,001以上。

移民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和來加拿大奮鬥的年限,得出自己現在屬於哪一個階層的答案,再算計一下出國與不出國其得失幾何?

還有一件令筆者鬱悶不已的事:日前去参加一個PARTY, 幾個剛從國內回到溫哥華的朋友,都在大談特談中國現在的巨大變化:老百姓都在奔小康,社會經濟繁榮、科技先進、國力強盛,特別是去年的奧運和今年的國慶大閲兵,更是讓全世界驚羨!現在連老美都得讓中國三分……。這時,其中一位朋友15歲的兒子在一旁聽了後問道:”爸爸,那你爲何帶我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就像一個大農村!” 其父答:” 等你在這兒念完大學,我們就回國。”誰知兒子又説:”我在Internet上看到了,現在中國留學生回國想找月薪2000人民幣的工作都難!”

在座諸君聞之無不汗顔,面面相覷竟無言以對。

困惑三: 里外不是”人”,何处觅归属?

在新移民中,最常聽到的話還有:“你拿到身份(加拿大國籍)了嗎?” 好像我們有個加拿大身份不僅回國就有了”護身符”,可以逍遙地周遊全球,還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同找到了歸屬感。

然而一樁發生在非洲肯尼亞的”國際”新聞,講述了一個看上去不像是個加拿大人面孔的故事,卻讓我們倒抽一口冷氣—— 從心里涼到底:

今年5月到8月, 一名叫Suaad Haji Mohamud的非洲後裔加拿大人,從多倫多飛回到自己的母國肯尼亞兩周,探親結束,準備登機飛回加拿大。她12歲的兒子,正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等着自己回家呢。在機場例行出關檢查時,因爲護照上黑糊糊的照片頭像和她本人,差別實在太大,被肯尼亞的邊境警察指控爲使用假的加拿大護照。

?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