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一个加拿大导游眼中 中国公务团的变化

        我在加拿大当导游多年,接待过的中国公务团很多。最近我发现公务团有两个变化,一是数量持续下降,只有前几年峰值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公务团本身也愈加名副其实,团组人数减少,一般只有六七个人,停留时间缩短,美加两国最多停留八天,远非从前“旅游为主,考察为辅”的状况,夏威夷、拉斯维加斯、班芙国家公园这些纯旅游景点已经很难列入公务团的行程中。
 

        听老板说过,早年来加拿大的只有公务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公务团每人每天可报销费用仅三五十美元,要囊括酒店,餐饮,车辆等,不可能够用,当地旅行社对此业务不屑一顾,使领馆便找当地的大陆留学生帮忙。久而久之,以在加华人为主的国内公务考察团接待业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早些年,个别团组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刚干导游时,接了个副县长团,吃饭一定要包房,可在多伦多这地儿许多普通餐馆根本就没有包间。领导很生气,加上接机时对车辆就不满意,于是大发雷霆,就差开骂了。我哪里见过这场面,站在那手足无措,小心脏吓得差点停跳。一番好言劝说后,领导“破六年惯例”屈尊在大堂吃了晚饭,满脸不悦地回到酒店。一看没有套间,火气又上来了,这下我真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赶紧电话招来老板,让他协调解决。
 
        第二天公务活动,团员们心不在焉,惦记着去尼亚加拉大瀑布观光,不断的看表,有的还在玩手机。我兼任翻译,感到十分尴尬,我们旅行社安排一场公务会面并不容易,加拿大接待方也相当重视,中方团员这样对待,实在令人汗颜。
 
        后来发现,似乎越是级别低的团组,架子越大,越喜欢在吃住行这些事情上百般挑剔,或许是在小范围内摆谱摆惯了,到国外来一下子不大适应。有些官员连提包、茶杯都是秘书给拿着,自己只管背着手走路就行了。曾接待过一位领导,肩上披着大衣,到酒店自动门内双肩一抖,大衣飘然而下,随员箭步上前,熟练接过,一托一叠,搭于手臂,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令人不禁想起《智取威虎山》里的场景。虽说这种团组不多,但记忆深刻,至今难忘。
 
        现在公务团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最显著的变化是,官商混合团比例直线下降。其次,吃住行条件上,以前是尽量高配,现在则尽量低配。
 
        去年初接了个省会市长团,本来可以住市中心星级酒店的单间,因为第二天公务活动要去一个远郊企业,为避免早晨赶路堵车误事,领导主动提出,住公务地点附近的普通旅店,这在以前似乎不大可能。吃的方面,也是“公务第一,宴请其次”,中午直接吃公务方提供的工作餐,披萨加软饮料,半小时内解决问题。晚餐原计划是当地商会宴请,也因为新增加的公务活动而取消。为团组准备的高顶奔驰也换成普通的十五座车。
 
        当时我还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后来连续几个团组大都如此,方才觉得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些变化从细节上也可见一斑。我习惯在给客人的矿泉水瓶子上写上号码,便于大家辨认,免得动不动就扔掉重开一瓶。以前这样做时,有些领导颇有微辞,觉得我小气;现在,大多数来访领导对此十分理解,还对我赞赏有加。
 
        还有一个较典型的细节变化体现在接机上。以前去接机,有的团组会要求在国际到达出口拉横幅、安排人献花。现在,所有公务团抵达前都会事先告诉我,接机牌上一律只写“欢迎XX X一行”。
 
        除了行事低调,来访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大有提高,团组成员年轻化趋势明显,外文水平普遍较高。有些领导基本能够听懂外方发言大意,只是对数字和个别词句需要翻译提示一下。也曾接待过园林局领导,公务活动中谈及许多植物名称,不仅英文熟识,许多植物的拉丁文名字也了然于心。
 
        很多时候还明显看得出他们在公务活动前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有一次接待一个水利方面的公务团,在考察加拿大水利建设经验的时候,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和对方讨论了许多环保、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显得相当专业。我作为华人,脸上也倍儿有面子。
 
        作为导游,当然希望国内团组多多,收入稳定。现在公务团的确少了,但可以用因私旅游团来填补,近几年来,因私赴加拿大的旅游团大幅增加,尤其是日前加拿大给予中国公民十年有效签证之后,这一现象更加显著。作为热爱中国的第一代移民,我希望公务团能进一步名副其实,希望最近看到的这些良好变化能成为真正的“新常态”。
赞 (1)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