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学校表现优良。不光成绩好,而且道德品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但是,孩子毕竟是处在群体生活中,也容易被周遭的同伴所影响。有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对与错,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自控能力有限。那家长们是不是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着急要与老师联系?在平时孩子的学习中,家长如何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如何与老师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呢?万一出现了孩子受到学校的警告,家长如何去和学校沟通呢?
加拿大的学校跟我们国内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家长咨询委员会(PAC),这是由一群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或者老师一起组成的,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委员会每次讨论和设立学校的目标,及时为家长提供学校最新的资讯,也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模式,同时也为家长们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家长要主动去参与PAC的会议,了解学校最新的动态,关心学校的教育宗旨,多和老师,校长接触,从多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在加拿大的学校老师是鼓励家长和老师多交流的,家长可以和老师专门预约一个时间段,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近况。我们华人的家长和西人家长不一样,接送孩子绝不多在学校停留,立马走人。不像很多西人家长会在接孩子放学后,跟在门口送孩子出教室的老师闲聊。也许一方面是华人本身比较害羞,另一方面是英文不足以运用自如,导致不知道说什么。其实这种交流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近况的渠道之一。我们华人家长好像更关心孩子放学以后参加什么技能培训班,孩子的学术上面是否有进步。相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品格表现,社交能力,领导能力,遵守学校规则等等方面相对关心得比较少。其实,家长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每年一到两次的家长会,这些家长会每个家长每次也最多5分钟左右,老师一般也只是泛泛而谈。她们不希望在家长会上谈太多孩子的成绩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她们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品格,团队概念,规则等行为上的问题。所以,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像救火队员一样赶去学校灭火。
家长和老师地互动越多,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就相对多一些,起码老师认为家长是很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的。她也会多注意这个孩子最近的表现,因为她要经常反馈给家长。
笔者举一个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实例。某日小家伙从书包里拿出一张“problem sheet”,上面大致的内容是,他和班上一个同学在课间用笔互相丢来丢去,被老师看到了。于是一个人得了一张“Problem sheet”,拿回家要孩子自己在纸上写清楚发生的情况,为什么发生以及如何解决,然后家长签字。我问了他大致情况,然后要他自己反省自己错在哪里,老师为什么觉得严重,以及下次如何避免,最后签字让他明早带回学校。事后第二日接他放学,我就跟老师说很抱歉这件事情的发生。老师很高兴我能跟她谈这件事情,她说虽然是小事,但是有潜在着危险,孩子们有时候总把一些傻傻的事情当做有趣的事情去做,他们需要长一点记性。她再次表示非常感谢家长的配合,她说很多时候出了这些问题,家长并没有和老师联系,也没有交回家长签名的“problem sheet”,所以,她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和家长进一步沟通。通过这件事情,我也认识到老师其实真的希望家长经常和她们保持一定的联系,家长的支持也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一种尊重。说实话,孩子的教育不能全指望老师,家长也需要承担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老师一起共同配合,协作。所以,我们华人家长时不时地主动和老师沟通确实很有必要。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也想和老师交流啊,不过英文不好,不知道怎么交流。所幸,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万一孩子在学校真的出现了问题,家长不懂英文,而又不得不去面对老师或者校长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如下的办法寻求某些机构的帮助。
在温哥华的学校里,都有一些非教职的学区辅助人员。多元文化工作者(Multicultural Liaison Workers MCLWs)。他们了解公校系统,并且也熟悉有关文化融入及跨文化沟通的事宜;他们提供多种语言的辅助,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公立学校的制度以及如何与学校沟通;同时也协助学校评估ESL的学生的需要,并帮助设立某些课程以及满足不同的背景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需MCLWs协助需要先致电教育局预约:
温哥华:604-7135000
本那比:604-2966900
高贵林:604-9399201
素里: 604-5967733
列治文:604-6686000
此外,家长还可以寻求其他的一些社会机构,比如M.O.S.A.I.C.,他们为不会英语的家长提供咨询以及翻译服务。当然还有一些移民中心服务(比如中侨),多元文化中心,社区移民安顿服务等等。这些服务都需要提前电话预约,他们会给予家长最需要的服务。
华人家长不要一开始就让自己的英文水平阻碍自己。如果无法即刻参与学校的事务,也可以从参加一些外围活动来参与学校的活动。比如孩子学校的表演,运动会,学校义工等等。慢慢地突破华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困境。家长多参与孩子在校的活动,除了可以让孩子觉得爸妈关心自己的成长以外,也可以让老师明白家长还是很在意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以及课业的。最主要,也让家长自己能慢慢融入学校的体制,而不只是充当救火队员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