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女儿家我是“火头军”。专司采买、摘洗、烧煮,一条龙服务。体会多多。先说说我的“买菜经”。所谓“经”不一定是经验,更不是“经典”,也许只是“经历”,“经过”而已。
1、货比三家
“货比三家”的的确确是经典之谈。我算是活学活用。女儿家“附近”华人超市很多。离我们家2公里之内各,东西两头有一个华人食品超市–“大中华”和“大世界”。还有一个名叫nofrills的西人食品超市,以及像Walmart,Shoppers这样的大型综合超市。
每逢周末各超市都有送上门的特价商品广告。这样我就可以坐在家中“货比三家”,做足功课,再决定第二天去哪家超市。
各家超市每周“特价”商品不尽相同,价差明显。比如,泰国香米(笼统地讲),西人超市nofrills一定比华人超市贵。但是他家“Unico”牌3L桶装菜油常年售价4.97加元,而华人超市却要5.99加元!再举一个例子,“珍奇”豆腐,一大盒(12块),大中华卖2.19加元,nofrills卖2.49加元,而大世界却卖2.79加元。
2、周末集中买
西人家用电冰箱为什么那么大?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因为西方上班大多是“朝九晚五”。“双职工”平日没有时间买菜。一周只能集中买一次食品储存起来。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每周末商家都有打折食品,集中购买可以明显节省几个钱。所以冰箱要大那是必须的。
3、脑筋急转弯
再精明的“拎菜篮子的”也比不上“老奸巨猾”做买卖的。道理很简单,除了商品流通信息不对称之外,做买卖的更精于“算计”。举一个例子,同一种牌子的鱼柳,包装不同。一个是6.99加元3袋(每袋重650克),另一个是每磅1.69加元。这就有点“绕”。所以需要买家“脑筋急转弯”—先大致算一算每袋的价格:用650-450(1磅)=200(克),200克=0.4磅,按照1.7加元1磅计算,0.4磅大概需要0.68加元,那么1袋价格就是(1.7+0.68=2.4)加元,3袋合计大概需7.2加元。显然,6.99加元3袋,要便宜些。
4、适当“囤积”
水果蔬菜储存期一般不能超过一周。肉类家禽冷冻十天半个月没有问题。而粮油可储存3、5个月。所以遇到合适的“特价”就可以多采买一些“囤积”起来。
5、心中有数
心中有数可以“百战百殆”。掌握经常光顾的几家超市的商情是买菜购物省钱的基本功。商情包括食品价格、品牌、包装、优惠、特价、促销等情况。否则,就会发生在甲超市购买的食品,跑到乙超市,价格便宜得多。我因为长期采买,无形中对于我所光顾的超市食品价格自然也就“了然于心”了。所以一看到某种品牌食品价格,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地意识到是贵还是便宜,采买时就不会吃亏。
比如,黄豆芽、绿豆芽的常年价格(加元/磅),大世界分别为0.89、0.59;而大中华却是0.79、0.39。
6、“中西合璧”
一般而言,西人超市的东西要比华人超市贵20%以上,肉类要贵5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西人超市雇员的工资要比华人超市高一些之外,其食品质量一般也比华人超市的好。但是西人超市也不是所有东西都一定贵,也有便宜的。比如,马铃薯,洋葱,牛奶等,一般较华人超市便宜。加拿大的鸡蛋一般是一打(12只)一盒,以“大白蛋”比较,西人超市Shoppers常年价1.99-2.39加元/盒,而华人超市卖2.8加元/盒。所以买白鸡蛋和牛奶,我一定去Shoppers。
7、“菜谱”应变
我的意思是菜贵的时候少吃,便宜的时候多吃。其实现在瓜果蔬菜基本上不分季节了。但是夏秋季还是“自然”生长的多。这时就有所谓“时令菜”。因为量少,其价格必然贵。而吃“时令菜”主要是图个尝鲜。就蔬菜的“营养”而言,“满上市”的时候其营养最丰富。而价格相对便宜。居家过日子“尝个鲜”就行了。等到“满上市”时,再多吃吧。
8、核对账单
老年人眼神不好,在超市买菜付银时,看不清或来不及看显示屏上的菜价。往往是付钱之后装菜走人。过后也很少看账单,甚至将账单丢一旁。这样也要吃亏的。超市特价食品多变,往往来不及输入电脑,故而收银员也不知道。这时最容易出错。我就碰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明明广告是特价,收银员却按原价结账。还有一次,核价员把香蕉全黄了的装袋,并在封口的塑料袋上用笔表明(特价)金额。收银员看都不看,仍按原价计价。我及时指出其错误。收银员却说:“你怎么不早讲!”无语。所以后来每次离开收银台,我会浏览一下食品小票的单价。
“聚沙成塔”。平时买菜省一、二块钱,积少成多,加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六口之家每月买菜大约可省100加元,一年可省1200加元。这钱用来旅游也是好的。
当然,要做到以上八点也是不容易的。首先家中要有诸如我这样愿意跑尚能跑得动的老人。二是居所附近要有“三家”超市可作比较。否则也只是“空谈”而已。
再说了,“拎菜篮子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纵观多伦多超市食品“定价”也“毫无章法”可言。如以上提到的同一品牌的食品价格,不同的超市差价往往很大。更可气的是“特价”之后,立马“翻番”。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加拿大酒是专卖的。超市一般不准卖酒。华人超市“曲线”进口中国白酒–在白酒里加“盐”做为“料酒”。于是近来超市里就有二锅头、泸州老窖、沱牌酒、绵竹大曲和汾酒等“料酒”卖。开始价格还一致。后来就出现了变化:如“二锅头”大中华依然4.99加元/瓶,而鸿华则卖5.99加元/瓶,“沱牌酒”大中华5.99加元/瓶,鸿华竟卖6.99加元/瓶。可见商家完全玩“拎菜篮子的”于股掌之中–因为你不能不吃,你也不可能天天占便宜。只要你还吃,再贵还是要买的。所以买家“买巧”是暂时的,“吃亏”是永远的。
(2013.3.13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