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陆陆续续都在家里办公了。多伦多一些做生意的朋友,也难得有几日清闲,全当给自己了个长假。
他们中有的人是开饭店的,有的是做汽配和汽修的,也有做贸易出口,也有开私人学校的。赶上疫情, 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因为不能预测疫情还要持续多长,我问他们是否担心从此生意一蹶不振。无一例外的都跟我表现出了“乐观”。一来是政府对他们都做了相应的补助和扶持,二来中国疫情发生的早,他们提早就做了预防措施。我个人觉得,最大因素还在于源于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迎难而上的劲头。
就拿开饭店这个朋友来说,政府虽然不让堂食了,但老板娘早早就开始设计了自己的外卖网站。前天我去她店里取牛肉饭,只见她全神贯注的和设计师商讨版面和图片问题。见我这个老熟人来了,打了个招呼说,你看我这忙的,也顾不得招呼你。
我摆摆手说没关系,又关心了一下她的营业情况。她笑笑说,还好自己早有预见,和几个外卖平台和Uber都有很好的合作。自己家的网站点餐的也不少。营业额和之前差不太多。
在一般人眼里,老板娘放弃了之前国内优越的财务总监的工作,跑到异国他乡开饭店,是一种极其不理智的行为。当年我在给她做申请的时候,她的父母曾背地里打我的电话,破口大骂我是无良的黑心中介把她洗脑了,放着国内优越的工作不去,全家远赴重洋重新打拼。
虽然我一字都没有跟她讲,她还是连夜赶火车到北京办公室一边道歉,一边描绘了对未来的憧憬。
她绘声绘色的给我看她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她尝试十次最终还是失败的甜品,给我看她老公被她喂胖的照片。从点滴言语间和她在讲诉这一切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那一丝微笑,让我清楚的知道她对生活的追求,对目标的坚定远远大于对阶层、收入和落差对她的影响。
刚到多伦多的时候,她也举目无亲,她也不知所措。
中间经历过饭店装修的骗局,也遇到过被客人无理取闹的委屈。三年过去,她的店做的有声有色,还开了第二家分店。我不知道这种职业上的、人生轨迹上的转变的对一个女人来说,对一个孩子的妈妈来说是有艰难。但是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改变的力量。
人们都说,跳出舒适圈是最难的,其实要我说跳出了圈,能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更难。论大家,想跳出圈,有勇气跳出的圈的大有人在,可是跳出来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你未必知道,也未必想好。但不尝试,你又怎么能知道呢?
另一个主人公是四年前的技术移民客人,她姓林。我平时跟她交流比较少,一来是她也挺忙,二来她居住在大西洋的哈法。我本人虽然和她交流少,但与她的同学却颇有渊源。
84年的她在上海做了很多年的HR,老公也是高材生,在外企工作。论这样的职业和经历,在上海又有稳定收入和住房,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他们远渡重洋的目的。
我试图,通过翻看我们四年的聊天记录来寻找答案。
2016年末,我从未问过她任何移民目的,她也没有袒露过她担忧,便开始了操作。
2017年2月,微信给我说,还在坐月子的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喂奶一边挤着时间复习雅思。我开玩笑问她为什么要两个,她说因为可爱,抵御不了婴儿萌。
2017年5月,因为担心技术移民抢不到配额,她决定拖着不满一岁的娃转战曼省留学。在我劝导下, 让她不要冲动,再等等。
2017年7月,NS省最激烈的一次抢配额,我们终于给她拿到了档案号。她说她要激动地哭出来。
2017年12月,神速拿到联邦大信封顺利毕业。
2018年登陆加拿大,2019年初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小生意。
一个人力资源资深经理,一个化学高分子材料的精英,他们能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都可能意想不到。
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她会继续投简历,找到一份和国内相同的HR岗位,亦或者她的爱人进了某个大学、科研机构继续分子研究?
亦或者如你们所想,来到全新的环境愁眉不止,抑郁不得志以后,感叹没有赶上中国的发展好时光,回流祖国?
都没有。他们竟然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
幼儿园起步的时候,只有三个老师,十多个孩子。从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两口子的辛苦。虽然是老板,但是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又是当爹又当妈。老师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们就是一颗螺丝钉, 哪里需要哪里搬。何况他们还有自己的两个年幼的孩子要照顾。
辛苦归辛苦,天下之工作,哪有那么多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大多数的我们,面对起步的时候,不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过来么?他们的幼儿园在运营,在壮大,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你看着她一点点学说话,会走路。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取而代之的幸福。
上个月又和她聊了几句,她的幼儿园如今开业快两年了。从2016年与我的相识,到2020年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在大洋彼岸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人生、际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问他这种改变值得吗?后悔吗?她笑笑说,你朋友圈不是发过嘛,如果你是因为幻想新生活的美好而来,那你必然会失望,因为生活中的盐总是咸的,哪里都一样;如果你是因为要逃离旧世界的痛苦而来,那你一定会幸福,因为那一时一地的苦难并不是普世价值。
我猜她是快乐,并且享受现在的生活的。因为我三番五次邀请她搬家来多伦多,她都婉言谢绝,说哈利法克斯生活挺好。再者看到那满屏分享孩子的朋友圈,我就知道,那些幸福是溢于言表的。
我特别好奇,如今那个玩着雪,吹着泡泡的宝宝,知道四年前,当他还在襁褓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他们做下的决定吗?他们会理解三年前,他们妈妈一边在恢复身体,一边在努力英语的样子嘛?会感受到二年前的某一天,有那么一群人,顶着饥饿,紧盯着屏幕,为他们抢到了一张远渡重洋的船票吗?我觉得不告诉他们更好。因为这就是生活本来就没有写好的剧本,我们都只是一位努力演好角色的演员。
关于未来,关于工作,我脑海里一直闪现一个人的名字,褚时健。
如果你们听说过他,也一定吃过他的褚橙。曾经担任红塔山集团董事长的他,于1999年因为经济问题被判入狱。2002年74岁保外就医的他开始第二次创业。承包荒山,开垦土地,修建褚橙庄园。
那时候所有人都对他不解,甚至被很多人嘲笑。耄耋之年跨行重新创业,还不如在家安心养老。如果换做我们普通人,女儿在狱中自杀,白发苍苍踏出铁门,早已一蹶不振。
然而在2012年,褚时健在种植橙子的第十个年头,他的橙子首次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抢而空。2018年他重组股份公司,90岁高龄担任董事长。
你可能会说,天底下哪有几个褚时健啊,我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安分守己过好小日子就好。可榜样的力量不就是为了激励我们在这些平凡而又重复的生活中,寻找那一点点光亮嘛。如果六十年、七十年,哪怕是一百年,我们都是如今一成不变的我,那我也只是在一条线上延长了时间的长度而已。
其实,无论你身在何方,害怕改变也改变不了你的害怕。未来我们能做什么?到了异国他乡我能否生存下去?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预期和期待,尤其是男孩子,面子和里子比,往往不那么重要。
其次,我们的生命线很长,更换跑道也可能跑的很快。固有的工作经历和求职思维,不一定会适应新环境。在中国我做什么不一定我将来一定要做什么。来到加国,衡量幸福的指标也不只有收入。
之所以有落差往往在于我们与他人的“比较心里”。有时候你所在意的面子,别人其实并不会24小时想起你,日子其实还是自己过嘛!
最后,我们要给自己信心,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无论是面对疫情开饭店的姐姐,汽修店的老板,还是抛弃十年职业生涯开幼儿园的夫妻。他们都只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按照自己的梦想在生活。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