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挑战与乐趣 多孩华人妈妈畅谈儿女经

      今日当妈妈绝不容易,除了供书教学,挑战亦不比上一代的妈妈少,是故不少女士选择迟生、少生,甚至不生。但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人选择不生,但也有人选择多生,四个、五个、六个……高呼「喜多郎」 万岁!请听两位「多产」妈妈的心声。

从抓紧到放手


四孩妈妈:梁李碧琪

      「偷得浮生半日闲」,啜一口咖啡,闲坐在麦当劳二楼,俯览街外春光流动,对拥有三女一子的梁李碧琪(Betty Liang)来说,半年前绝对是在梦里才可能出现的 Happy Hour。

      何出此言?因为半年前,Betty 仍是列治文中侨张安德乐福苑(Austin Harris Residence) 屋苑经理,举凡住客服务、厨房膳食、屋苑卫生、人事管理等等,她都不能置身事外;拖着一身疲倦下班回家,还要面对四个孩子的不同需要。

      Betty是热爱工作的事业型女性,1998年产下第一个女儿,2000年再诞下第二胎,那时已担忧会否因此失去自己的专业,只能在家当妈妈。于是央母亲帮忙照顾两个小女儿,自己走去护老院当社工。但顾此必失彼,是否这个缘故,所以辞职、专心留守家中当全职妈妈?

      「四个孩子(长女17岁,次女15岁,三女 12 岁,幼子 9 岁),都在成长期,各有不同需要,做母亲的需要多些时间在家,这无法假手他人;老爷奶奶年纪亦大,自己的母亲又在此,要顾老又要顾嫩」。2014年年底,Betty 终于选择全退,离开护老院,专心在家为老人煮饭、为儿女解困。

 

挑战

      问到她养儿育女最大的挑战,她一口气说出以下数点: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给儿女。Betty 深知加拿大的某些价值观跟她的信仰有冲突,如何抗衡并教育子女不被这个世界的某些错误价值观所扭曲绝不容易。另外,就是时间分配。这位年轻妈妈知道,因着年龄、性格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她/他的不同需要,尤其是女孩子较情绪化、较敏感,身心灵成长都需要多加照顾,作母亲的最理想是每个孩子都能给予足够的 quality time,但无奈时间实在有限: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老人……。此外,丈夫独力撑起这个六口之家,工作忙碌不在话下,作妻子兼母亲的Betty 一直努力想方设法,希望让丈夫与孩子多些机会沟通,原来这也是一大挑战!还有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培育手足之情,使他们彼此关系更密切。她记得儿女小时候易妒忌争竞,但年纪渐长,兄弟姐妹间多了些「密偈」交流。作母亲的最希望子女间能学晓互相帮忙体谅。

 

乐趣

      于卑诗大学毕业的 Betty,好不容易才戴上大学毕业四方帽,一身学识,却要卸下屋苑经理职衔,全职照顾四个儿女与丈夫,当中能否找到乐趣?

      Betty 坦言初任妈咪时,十分不适应,因觉得家务永远做不完,照顾孩子也不似在职场般能一展所长、有「成绩表」、有满足感;但今日的她,已经能放下更多的「自己」,在妈妈这个「岗位」上找到它的意义及重要性。孩子喜欢吃她煮的食物;孩子有食物会主动请妈咪吃,又愿意帮忙分担一些家务;兄弟姊妹间「有偈倾」,关系良好;姐姐们懂得照顾自己之余也懂照顾弟弟;孩子年龄渐长,但偶尔仍会出奇不意来给妈妈爸爸一个搂抱等等。旁人认为可能不值一哂,但以上这些,才是让碧琪乐进心坎里的点点滴滴。

感激

      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Betty主动提出她生命中必须感谢的人:「最感激丈夫身体力行,默默支持与体谅,伴我度过这段日子。他助我成长很多!」其次是「感激母亲,帮助我照顾小朋友。特别在这母亲节,希望母亲可以过开心的退休生活,不用再为儿女孙儿操心。」她又「谢谢老爷奶奶与姑仔,除了给予帮忙,也给空间让我一家自行去处理问题。」最后,她强调:「我的力量源自我所相信的上帝,感谢祂于适当的时候把这四个孩子放到我身边。这四个小朋友给我最大的训练,就是让我学晓由抓紧自我步向放下自我。」

 

肯定生命价值


五孩妈妈:蔡李佩贤

 

      「生命乃上天的大恩赐、大礼物!既然如此?为何不生?」已经有五个小孩的 Odilia(最大12岁,最小3岁),并未打算「鸣金收兵」,更掷下如此豪言壮语!

      笔名「蔡师奶」的《新天地》专栏作家Odilia,2000年结婚,几年后先诞下长女,两年后,再诞次女。饱尝亲朋戚友的祝福,为当妈咪头五年的辛苦困难期添了些甘蜜。但当诞下第三个孩子时,迎来的不再是祝福,而是奇异的眼光。这让年轻的妈咪很不开心,心情低落。向神父求助,神父建议她跳出华人朋友的圈子。

孕妇贵人

      但 Odilia的生活周遭一直都是华人,如何跳出?神奇的是,2007年,她在某教堂祷告时,竟遇上一名「大肚婆」。「你是第一胎吗?」Odilia 好奇的问。「不,是第六胎。」对方答。

      借着这孕妇,Odilia 认识了更多多孩大家庭,让她「眼界大开」。直到那时,她才得悉自己之前真个是「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是遇上「孕妇贵人」后才「开窍」,坚决「生养众多」吗?

      适逢结婚15周年的 Odilia,回顾自己的婚姻路,笑说:「结婚前有半年婚前辅导,神父问我夫妇俩想生多少名小孩。我二话不说回答:『二男二女』。」Odilia乃家中老大,下有两弟妹。家里一向很热闹,不独她她妺妺催她多生,连她的长女(今年12岁)也鼓励妈咪再「添丁」,好让她继续当「小保母」。

      但追根究柢,其实并非因为妹妹或女儿催生,而是Odilia自己从小就认为「生命是独一无二、是有价值的,不关乎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生病……」;中学去老人院、儿童病房等地方做义工,探望长者及患病儿童,更让她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2000年,她的婚礼主题便是:「委身于爱情、生命与希望」。她相信生命乃爱情的结晶品,而生命又会带来希望。

      抱着这种信念踏上红地毯的女子,怎能不一生再生?!

      但信念归信念,现实也不能忽视,譬如如何照顾教养五个孩子?有限资源如何分配?孩子间冲突如何处理?……记者满脑子疑问。

学习取舍

      电机工程出身的妈妈自工作中学习到有系统的去管理家庭,为生命定出优先次序,并且学习取舍。譬如夫妇俩都同意婚姻非常重要、夫妇关系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在 Odilia夫妇的字典中不许有「离婚」两字,不明白就去学、夫妇间出现问题就去解决,不介意寻求朋友甚至父母的帮助。2004年,两人就去参加由父母举办的「夫妇生活营」,学习如何处理当时夫妻的紧张关系,也学习彼此忍让、互相尊重。Odilia 说未当妈妈时,两夫妻喜欢吃喝玩乐,十分奢侈;但有了孩子后,「都没时间去花钱,钱倒省下不少!」加上夫妇都不介意使用二手物品,「很多孩童物资都是朋友送的。」更笑说自己的「大家庭」不独助长了他人的慷慨付出,也直接间接教导孩子学习分享及施与。

      Odilia 认为今日孩子活在十分富裕的世代,衣食住行基本不缺,所以多生几个小孩也不会去到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的地步,加上这位妈妈也不会人云亦云,让孩子甚么都去学,只挑认为对孩子重要的才花钱让他们去学,像游泳、滑雪、弹琴等。而多孩的另一好处是让父母更懂得精打细算,努力寻找社区优惠。Odilia 的孩子虽然都读私立学校,但除了长女外,其实之后的孩子入读,竟然都有学费优惠!Odilia 亦刻意去光顾或参加一些向大家庭提供优惠的商店、食肆或社区活动等,虽然大温地区这些优惠并不多。

      Odilia 夫妇重视孩子的服从性,但要求并非因为惧怕而服从,而是因为爱(父母)。他们夫妇从小替儿女建立良好习惯,像对人要有礼貌、公众场所不可喧哗等等。当儿女再大些时,就对待他们如朋友般,「希望她们长大碰到问题时,能像对待朋友般跟我们谈论、商量……」

      父母在移民路上的牺牲、平日的勤劳、对子女的包容等,都让Odilia这个自认十分反叛的长女,在当了妈妈后,更能体会那份血浓于水的爱。

      两代父母,虽然各自成长于不同年代,但永恒不变的是,皆甘心乐意为子女牺牲、作出宽恕。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