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粗俗文字辱骂孔子 复旦学生驱逐本校教授(图)

  近日,复旦大学高研院教授刘清平公开以极其粗俗不堪的文字辱骂孔子、孟子的言论在引起轩然大波,使得刚刚因校庆宣传片抄袭事件陷入尴尬的复旦大学,再次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事论事,这件事并非针对复旦,复旦也不会因为一个教授的不当言行而身败名裂,当然,也完全没有必要以百年学府的声誉为某一个人的行为担责。如果说呼吁驱逐本校教授刘清平的学生是原告方,那么爆粗口的刘清平教授才是唯一的被告方,而复旦作为主管部门则是这场控告的仲裁者。

  这件事往小里说,只是复旦学生为维护本校名誉,自发对刘清平教授个人之不当言行的抗议;往大里说,则是关乎整个教育界之师德问题的讨论。复旦若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超然的地位秉公处理,就不会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惟不会受到连累,反过来恰可以向社会表明复旦重视与维护师德的鲜明态度,对校内外的老师也是一次必要的警示教育。国内高校和教育界果能以此次事件为戒,校风、学风亦为之一新,复旦则有首建之功,必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光辉之一笔。

  反之,若复旦遮遮掩掩、处理不当,只能激起更多的愤怒,使此事件在持续发酵,并且最终引火烧身,把自己变成和刘清平教授捆绑在一起的被告方,让整个复旦为刘氏一人的不当言论买单。如果说前一阵的校庆宣传片抄袭事件仅仅让复旦蒙羞一时话,刘清平这种师德有缺的人将会令复旦蒙羞一世。毕竟,宣传片只是个面子的问题,而教师的师德则是关乎教育品质的里子问题。

  宣传片事件和刘清平事件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折射出的乃是同一个问题。宣传片的创意抄袭以及它无字幕全英文的国际范,说白了就是一种看似高大上实则崇洋媚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刘清平时常挂在嘴边矜矜自夸的国际引用率多么高,不过是同样的观念在学术评价标准上的反映罢了。古代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如今我们依据国际引用率的评价标准选拔出来的竟然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师德的粗口教授,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曾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人才选拔理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故讲究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任何一个文明社会而言,教师都是道德要求最高的一个职业。有才而无德的小人只会把学生带坏,教成可怕的有文化的流氓。

  在传承了礼仪之邦精神并且正在追求法治的中国,每一个人皆有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已经逝去的古圣先贤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和瑰宝,更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与礼敬。爆粗口辱骂普通人尚且不可,更何况是古代的圣贤?辱骂事件或许是刘清平个人道德的素质问题,但把刘清平这样的人选拔出来成为著名学府的教授,这就是当下高校乃至整个教育界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的问题了。说到底,中国大陆高校的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过于急功近利、崇洋媚外,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知识而轻德行,重虚名而轻实效,重指标而轻育人,重“海龟”而轻“土鳖”,重国际标准而轻本土经验。此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不改,则师德的重建便是一句空话。

  近20多年以来,受市场经济思维的侵蚀,原本的教育事业慢慢变成了教育产业,逐渐迷失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和方向。学校内部推行的量化考核管理模式更是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来市场有市场的逻辑,教育有教育的规律,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这个市场逻辑统摄一切的资本霸权时代,又有谁可以幸免呢?在市场化催生的虚假的学术繁荣背后,被腐蚀和掏空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师德,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与良知。刘清平事件既不是复旦一校的丑闻,也不是刘氏与儒家群体的私怨,它是一颗水滴,折射出的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大问题。师德的缺失只是一个果,我们需要挖掘的是它的因。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