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港加微妙互动 香港回归影响温哥华甚深

世界日报消息,港商李嘉诚购入温市86年世博会土地,并重新将其发展成颇有香港味道的公寓大厦住宅区。此后,温市的都市轮廓大幅改变,西尾区、煤港、耶鲁镇等社区高级公寓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中心像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加通社)今天是加拿大国庆,也适逢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温哥华一家主流报纸特派记者到香港了解当地最新发展,并探讨港加两地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温市太阳报记者塞内提克(Miro Cernetig)的专题报导认为,香港是温哥华成为加拿大以至北美“最亚洲化”都会的主因之一。


  港人使温市变成“香哥华”


  塞内提克说,十多年前,面对以港人为主的亚洲移民潮,温市本地居民基于某程度的排外心态,担心温哥华会变成“香哥华”(Hongcouver),但这个名称今日已几乎无人再提。


  当年忧虑香港回归中国前景不明的港人,很多选择移民安定的温哥华,这也造成加国史上最显著和最富裕的移民潮之一。


  卑诗大学(UBC)历史系华裔教授余亨利(Henry Yu,音译)表示,香港移民形成一种新的加拿大人,他们教育水平高、说英语,并属中产或富裕阶级,他们抵加后不会从事低层工作,例如送披萨或做洗衣店。


  余亨利说,这些移民预期成为“一等公民”,要在环境最佳的社区居住,要送子女进一流的学校。他认为,这个移民潮给温哥华带来良好的改变,使这里变得更全球化、更亚洲化。


  不过,这个改变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八○年代中至九○年代后期香港移民浪潮达到高峰,有关“怪兽屋”等新移民对本地生活方式造成冲击的议题,在温市吵得沸沸扬扬。那时,不少香港移民迁入桑那斯、克瑞斯岱尔等传统英语裔社区,砍掉古树和推倒老式房子,重新盖起豪宅。


  卑诗大学由于华裔学生人口多,被戏称为“10亿中国人大学”(University of a Billion Chinese)。


  港人大幅改变温市地貌


  香港移民对大温地产的影响显而易见。港商李嘉诚购入温市86年世博会土地,并重新将其发展成颇有香港味道的公寓大厦住宅区。此后,温市的都市轮廓大幅改变,西尾区、煤港、耶鲁镇等社区高级公寓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中心像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香港移民投资低陆平原房市,无疑是房价节节上升的重要原因。对香港移民来说,当时的大温房价和香港相比仍是非常便宜。


  对原来长居温市并拥有房子的人来说,亚洲资金的涌入是利多,但对无壳蜗牛来说就不是味儿,因为房价飙升意味着他们可能永远无法一圆买屋美梦。


  余亨利指出,这些突然的改变,需要适应期,但令人惊喜的是,温市很快就跨越这个阶段,迈步向前。


  塞内提克认为,现在回顾1997香港问题或可这么说:这个问题为经常自称加拿大亚太门户的温哥华,吹入一口生气,使它变活了。


  塞内提克说,事实上,包括两岸三地的华裔移民,已不可扭转地改变了温哥华的城市环境和文化,使温哥华变得更有大都会风采,而更重要的是,使温哥华人的思维格局变得更全球化。


  把握亚洲商机 须有“太空人”能耐


  塞内提克表示,回想1986年温市世博会,温市民众为了摸一下从中国空运来温展出的一块万里长城砖头,不惜排长龙轮候,中国文化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物。


20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温市市民也已习以为常。温市人口约三分之一是以华裔为主的亚洲人,市长苏利文会说粤语,候任警察局长朱小荪生于上海。


  居于温市的知名民调专家安格斯.雷德(Angus Reid)表示,温哥华现在很明显是一座亚太城市,而不同的民调也显示,卑诗省民自认为亚太城市公民的比率,远高于多伦多居民。


  雷德指出,人们现在积极迎向亚洲,“香哥华”的日子已成历史。他认为,温市市民以前觉得大多为香港移民的“太空人”生活方式很奇怪,但现在他们明白,建立家庭的地方不一定也是赚钱养家的地方,因此,任何希望把握亚洲商机的加拿大人,亦必须有做“太空人”的能耐。


  余亨利的研究也显示,温哥华已变成全球化都会不容置疑,搭乘直航班机可飞到大部分亚洲大城,三分之二源自香港的男性青壮年加拿大人,在加国以外居住和工作。


  余亨利指出,不少温市居民在世界各地购置房子,他们视温市为投资地产和让子女念书的理想地方。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