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
当前位置:聚八方 > 聚八方 > 正文

加拿大养儿难防老

工作中发现加拿大大多数的父母会帮助已经成人的孩子一起报税。这些孩子可能在读大学,可以已经毕业好几年,有的只是在学校里打些零工,又或者有奖学金,有的则在大公司里有高薪的职位,算是小有成就。

父母们通常会将报税用的文件准备成三个大信封,一个是老公的,一个老婆的,一个是孩子的。间或有些信息不全,总是要来来回回地查问好几遍。而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孩子们是不出现的,就算是出现,对于自己税务和财务状况也知之甚少。

说到家里的收入,孩子们似乎更像是一个局外人,他们不知道,似乎,也不太关心。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父母亲不想让孩子为家里的财物状况担心,以便让他们可以专心地读书;另外一方面也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少的积蓄,以免孩子从此不努力走上啃老的道路。

其实不仅仅是在财务方面,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里,孩子们都有点像个局外人,他们对于父母的生活和很多活动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如果不是父母们再三要求,他们恐怕根本没有要参与的意思。父母们很无奈,“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是的,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工作,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当中,父母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他们生活的保护伞?金钱的来源?是累赘和负担?是幸福的来源还是自己未来必须要承担的一个责任??

很多父母亲尴尬地发现,他们曾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孩子长大之后,却无法将自己纳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

我有一个朋友兴奋地为她的孩子布置新家,并且也给自己和老伴儿安排了房间,儿子莫名其妙地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来我的房子住?你不是有房子么?”她非常伤心:“你在我的房子里住了30年!我为什么不能来你的房子里也住上30年?”孩子无语,但他恐怕仍然无法接受。

母亲很伤心,伤心在这里长大的儿子脑子里几乎完全没有了中国人孝顺父母的传统思想,虽然中国人说我们可以接受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不指望孩子们将来养老送终,但是,恐怕也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生活袖手旁观。

老人家嘴里经常说着,“没关系,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谁还指望他来照顾我们?”可是私心里真的不希望孩子们成为自己老来的依靠么?

我认识的一个老人家,几乎每次见儿子都要吵上两句,这里看不习惯,那里看不顺眼,早早地让孩子搬出去住,美其名曰各自独立生活。可是孩子一走,转身又不停地跟朋友们炫耀,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新衣服,那是我儿子给我买的新电脑,我说不要的他非买……

孩子几乎是每位老人家晚年最大的牵挂和话题。

也许,孩子们从小就被大人们的关心和爱护保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成为生活的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还要对送来的东西挑三拣四。他们没有抗起过支撑家庭的重担,也不知道父亲母亲正在逐渐地衰老,逐渐地失去对收入和资产的控制能力。

也许应该尽早地告诉他们,父母会老的,他们需要人照顾和关心!让他们学会感谢父母的劳动和付出,感谢父母的牺牲和容忍,不要让他们觉得与父母的关系不过就是一点“血缘”而已。

否则,一个连父母的付出都置若罔闻的人,对于其他人的付出恐怕也是熟视无睹,有的时候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也放任自流。很多年轻人不仅仅是父母生活中的过客,也同样是他们自己生命中的过客。

有多少小孩子其实不是那么关心自己的未来,也许应该说他们还不懂得关心自己的未来,又或者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未来。他们的未来就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然后买好衣服好鞋好电脑,打更多的游戏吃更多的美食。至于其他的,还有什么?

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还会有什么压力,金钱也好、身体也罢、父母也好、配偶也罢,那些似乎都是完全不愿意去考虑的遥远的负担,与现在快乐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是个女生,就干脆找一个成熟的男人嫁了,好有人来替她考虑这些负担。

可是现在的小男神们也大都非常的幼稚,对于未来生活的计划,还是能逃避就逃避。

我身边不就生活着一个这样的“小企鹅”么?我那个被爸妈360度呵护照顾的小助理,他此刻最大的梦想大概就是脱离父母的管制独立地、自由地生活。可是他赚得钱还买不了他身上的一件衣服,也不够他一个星期吃几顿“比较不错”的晚餐。是现在的孩子们比较晚熟么?我在他这个年龄难道也是这样的么?

27岁,我27岁的时候已经在蓝色巨人公司干了4年,攒了几十万去英国读书了。现在这些孩子们,还知道储蓄是干什么用的么?

也许是我落伍了?现在流行的是压力踢给别人,轻松留给自己?他们似乎也是自己生活里的过客,与自己的未来毫不相干,那个人过什么日子,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后悔怎么难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至于现在,先让我休息一下,玩儿会儿游戏再说。

其实,对自己对别人置之不理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惯性,一种惰性,会走得越来越远。同样的,负责任也是一种惯性,一个习惯性地对生活、对家人负责任的人,通常也会对工作非常负责,因为他习惯了。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在公司里是上司的好帮手,在家里,是家庭的顶梁柱。

“可是这样多累呀,想那些未来干嘛?生活可以很简单的,不需要高楼大厦,不需要锦衣玉食!”小企鹅说。

“可是你父母生病了怎么办?谁照顾他们?谁赚钱养家?”

“他们还挺健康的,并且能一直健康下去,长命百岁。”他美滋滋地说。

“那你结了婚怎么办?谁照顾你老婆?”

“我不打算结婚的。”他一脸惊恐。

“好,如果一辈子不涨工资你就得一直吃快餐了!”

“啊?那可不行!”他瞪着眼睛说,他对吃非常讲究,最讨厌吃快餐了,“但是我可以刷卡!我卡里有钱。”他笑嘻嘻地说。

他还能长大么?

养儿能防老么?加拿大移民朋友应警醒和通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古时的中国人听信圣贤的话,在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教诲熏陶之下,中国的人口急剧膨胀,成为世界之最。

现代人思想开放活跃,总会有新奇古怪的念头冒出来,就有人提出:人为什么要生养孩子?还指出,只有自私、自负和短视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艰辛的挑战,把孩子带到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并且让孩子“遭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帆风顺,甚至,无病无痛幸福快乐一辈子。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经历悲伤和挫折,疾病和痛苦的袭击?而人生的过程绝不可能总是被阳光鲜花和欢笑环绕,难道就因为如此,人便应该选择不要生育,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

虽然,生育问题是每对夫妻自己的事,生不生,生几个都是私人问题,外界不得干预。但如果跳出个人的隐私,从人类总体来看,人应该生,这不是问题,否则,人类早该绝种。至于一对夫妻生几个,有句俗语说得还不错:“一个不嫌少,两个恰恰好。”如果考虑到教育、资源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应该提倡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每个人要孩子的理由也许不一样,寻找精神寄托或者养儿防老或者延续香火或者意外怀孕,不管开始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了孩子以后,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刻骨铭心。

俗话说:痴情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人见?

父母们把子女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子女们把父母的利益放在首位却很少见,也就是说,少有子女会把父母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小家庭利益之上。“水总是往下流。”这句口头禅被无数失望的父母挂在嘴边。如此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也是想获得回报的。

这次父母回国归来,给我讲了几个现实生活中养儿防老的例子。一对夫妻生育了俩儿子,已过而立之年,却都没有成家,但也不缺女朋友,外出同居够了,就会回父母家来刮油水。老俩口对儿子是恨铁不成钢,不要说指望他们孝敬,只要不惹事生非就“阿弥陀佛”。老父亲把个房产证揣在兜里,天天防贼似的就怕儿子把房产证偷去卖了。

还有一对夫妻,生育了五朵金花,老大最为孝敬,天天从大老远自己的小家,花费个把小时乘车来父母家里,帮助父母打理家务事,老父有言在先:谁伺候我们俩老,将来这房产就归谁。

更有一位没有子嗣的老先生,对自己的后辈亲戚许诺:谁给我送终,我的房产就归谁。这类的故事听得让人心寒,人老珠黄无人问津没有依靠的境况确实发人深思。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跨区域性使得以前那种几代同堂儿孙绕膝的大家庭已经越发稀少,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施行了几十年,如今国内,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居民,一般都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而且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也不一定就与父母在一起居住,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或者国家。

养儿真能防老么?如我们这一代移民加拿大的朋友们,许多人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也有不少家庭,俩子女或者三孩子都分别移民至不同的国家地区,只留下老一辈在国内苦守空巢。

再来看看国外的老人们,即使子女与父母同在一个城市,子女成家后也大多会自立门户,除非因为能力所限,子女不能独立负担房租等日常开销,才会与父母暂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

子女的一句话就可以让父母哑口无言:谁让你们把我生到这个世界上来?这话说起来有点伤人心,确也不无道理,作为父母的人们,是否有能力确保子女的快乐与幸福?虽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炼狱与财富,但又有几个人愿意自讨苦吃?

加拿大的社会保障和老人福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从社会现实来看,建立健全老人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中国古时提倡的那种“父母在,不远游”,或者“养儿防老”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削弱。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人都会衰老软弱,不要仅仅指望生育的孩子们来报答自己,也许,孩子们总也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而以限制子女的发展来满足父母年老的依靠也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偏差,所以,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也该警醒地意识到:养儿未必就能防老,还是做一个通达的父母,在尽到自己该尽的义务之后,不要对子女的回报有过多的奢望。

赞 (0)
分享到:更多 ()